黃河職工打著手鋨練習喊唱搶險號子。
2007年3月5日,黃河號子入選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其保護之路的開始。事實上,盡管剪紙、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燈、黃河號子、原生態民歌演唱等相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存在空間卻日漸狹窄。黃河號子第三代傳人李富中把黃河號子的傳承當作一生的使命,他設想在黃河風景區建“黃河搶險教育培訓基地”,在教河工搶險技巧和黃河號子的同時,讓游客也能熟悉和了解黃河號子。
孟州黃河灘時時可聞黃河號子
“喂來,咳,喂喂來,咳……加加來,拉拉哩,喂咳……高高舉,重重殺……喂,抬起頭來看著鋨……低下頭來看著橛兒……”領喊的聲音從婉轉高亢轉為急促緊湊,應號子的人聲音雄厚激昂。7月14日,孟州黃河大堤旁,隨著激昂高亢,抑揚頓挫的號子聲,十幾個人高舉手鋨,將一根長木樁眨眼間打入地下。
“目前在搶險和修建大堤中,也許只有我們還在堅持喊黃河號子吧。”孟州市河務局辦公室主任蘇自立在一邊自言自語。
其實,在孟州黃河風景區中,如果不在汛期內,很多來游玩的人也可以聽到黃河號子。“那是帶有表演性質的,演員都是我們河務局的職工。為了能讓黃河號子流傳下來,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演練。”
7月10日,水利部到孟州驗收水利風景區,河務局職工現場表演的黃河號子,贏得一片喝彩。“作為黃河人,我們希望黃河號子能經久不息傳承下去。”蘇自立說。
事實上,自從李富中“不務正業”迷戀上黃河號子,把它的傳承當作自己一生的使命,尤其是他成為孟州河務局局長之后,在孟州,甚至在整個黃河系統之內,黃河號子已經開始了新的生命。
幾代老河工光大黃河號子之夢
年近九旬老人喊號黃河邊
“我爺爺對黃河號子的熱愛,已經超出了對于生命的熱愛。在有生之年能錄制這樣的專題片,是他的驕傲。”7月4日,看著在專題片《黃河號子》中專注唱號子的爺爺,李富中的聲音哽咽了。
2006年6月1日,在時任孟州河務局局長的李富中傾其所有支持下,系列專題片《黃河號子》以及《土鋨號子》在孟州黃河灘開拍。
李富中出生在“黃河世家”,是黃河號子的第三代傳人,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是老河工。他的祖父李建榮是黃河號子的第二代傳人,這個老工程隊長在重大搶險中屢建奇功,被譽為“技藝高超、戰功赫赫”。
這一天,年近九旬的李建榮拄著雙拐,披著軍大衣,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面對黃河,喊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聲號子“哦,河有三道彎呀,嗨……怎么叫號怎么應,嗨,哎……”老人的神情專注而熱忱,蒼老的聲音有力而悠揚。這時候,陽光下滾滾流逝的黃河在老人眼中已經變成了熱火朝天的搶險現場。一曲曲號子唱下來,老人淚流滿面。
黃河號子共有4個號種
黃河號子屬于勞動號子的一種,我們的先人在與洪水的抗爭中,共同協作,逐漸形成有一定節奏、一定規律、一定起伏的聲音(號子)。黃河號子,在我們祖先“嗨喲嗨喲”聲中橫空出世。
黃河治理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工種,黃河號子也相應分成許多類別。黃河號子號種有騎馬號、綿羊號、小官號和花號四種,包括船工號子、土鋨號子、搶險號子等。其號詞大多取自生活中的一些笑料及民間故事,題材很廣,可隨編隨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河船工的數量開始銳減,傳統的人工搶險被機械搶險代替,加之電子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作為“指揮信號”的黃河號子失去了固有的依托環境,逐漸被人淡忘,處于瀕臨失傳滅絕境地。
幾千年以來,日夜奔騰的黃河水帶走了無數雄渾高亢的黃河號子,以及無數傳唱她們的老河工。
兩代人的拯救行動
面對黃河號子瀕臨消逝的困境,無數黃河子孫開始為保護這一文化瑰寶忙碌起來。這其中就有李富中的身影。
李富中是保護黃河號子最上心,也是最忙碌的一個。他深深記著上班的第一天祖父跟他說的話:“富中啊,我歲數大了,那么多黃河號子不能丟啊,你一定要學會并發揚光大。”7月11日,在李富中辦公室內,提起初學“號子”時的情形,他仿佛又回到了過去。
1981年,李富中在武陟第一河務局走上了治黃崗位。1983年,他參加了“北圍堤”大搶險,搶險工地卻很難聽到號子聲,只有單調的“一二三……”,為打破沉悶的空氣,高音喇叭不停播放歌曲、豫劇。“我回到家里不解地問祖父,他不住地搖頭"不會了,都不會了。要不你學吧?我已經80多歲了,你要不學,就要失傳啦"。”李富中說。
此后,老家至工地的路上,早出晚歸的耕田者總能聽見李富中旁若無人地邊走邊學的喊號聲。終于有一天祖父說,“有味道了!”
喊號階段合格了,整理分析成了當務之急。由于“號子”是口口相傳,種類特點及號詞等文字不能準確確定,個別的號種還沒有名字。李富中利用業余時間東奔西跑在文化館、嘉應觀、戲校等地方,字典、詞典成了他隨身攜帶的必需品,終于文字問題解決了。
1999年4月,在祖父的幫助下,李富中開始教和他同在一個搶險隊的河工。又在中央電視臺和焦作電視臺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黃河號子的錄制。
黃河號子申遺之后的保護之困
期待黃河號子氣貫黃河
其實,對于黃河號子面臨的形勢,河南省黃河河務局也早意識到了。而李富中在此期間對黃河號子進行的整理加工,形成了相對完備珍貴的資料,為后來的申遺和保存工作保留了第一手資料。
“最早,武陟縣打算將黃河號子、土鋨號子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孟州文化部門也想到了申報。”李富中說,考慮到“兩號”的行業特色和優勢,河南省黃河河務局決定將黃河號子、土鋨號子、船工號子三號合并,統稱為“黃河號子”。2007年3月,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黃河號子名列其中。2008年6月7日,黃河號子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應該說,是李富中和他的祖父李建榮促成了這次黃河號子的成功申遺。”蘇自立認為。
在河南省文化廳一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上,黃河號子對于申報成功之后的保護做了詳細的部署。首先是不斷收集號子資料,再充實完善,收集、保存歷史上在復堤、筑壩中使用的各類工具;有計劃地培訓,組織青年職工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號子練習;對黃河號子進行廣泛宣傳,將其編排成文藝節目,作為在黃河風景區的表演節目,既傳承了“號子”,又向世人展示了黃河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黃河,了解黃河文化。
“我似乎又看到了黃河上百舸爭流,"號子"氣貫黃河的壯觀情形。”6月7日那天,李富中十分痛快地暢想未來。
給傳統文化開拓生存空間
“現在最大的難題除了資金不足,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沒有人愿意學了。”反復翻弄著手中兩本花費兩代人心血的黃河號子專輯,李富中的擔心不僅僅停留在臉上。
事實上,當剪紙、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燈、黃河號子、原生態民歌演唱相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它們雖然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但由于受人類社會發展和環境改變的影響,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態的限制,它們的社會存在基礎卻日漸萎縮。
“在全球化、現代化及經濟一體化的擠壓下,我們的傳統文化幾乎全被踏倒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曾這樣感嘆文化遺產的現狀。
“我非常贊同把黃河號子編排成節目,在黃河風景區表演。我相信,這樣肯定可以吸引更多人關注,因為,現在人們都喜歡原生態的東西。”李富中說,他還設想,將來在黃河風景區建一個“黃河搶險教育培訓基地”,教授河工搶險技巧和黃河號子,普通游客也能跟著學。
不過,李富中最后的話透露出憂慮和遺憾,“我目前只能盡量培養兩個侄子對黃河號子的興趣,希望他們能夠學會。” (記者袁帥張志穎)【原標題:黃河號子申遺陷保護之困:年輕人不愿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