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天神”的最后三個傳人
2013/8/2 9:53: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杠天神”,又名“唱天神”、“灶爺卷”,是流傳在駐馬店市東南部新蔡縣、正陽縣及豫皖接壤地區的一個地方劇種。該劇種唱腔曲調口語化,特別是方言俚語的運用讓人們感到樸實親切,曾一度流行田間地頭、尋常巷陌。群眾愛看“杠天神”“有一次在正陽縣汝南埠鎮演出《張郎休妻》,一名婦女看完后就哭倒在地;還有一次在安徽省迎仙(地名)演《站花墻》,觀眾入戲了,往臺上撂磚頭砸張寬(劇中反面人物)。”回憶起當年“杠天神”深受群眾喜愛的一幕幕情景,年逾古稀的“杠天神”傳人之一劉敬州仍津津樂道。“那時候,在新蔡、正陽、平輿一帶,每年夏收、秋收,一些老人趕著牛碾場,唱的曲子大多是‘杠天神’的曲調。它只要打擊樂器伴奏,就可以隨意編詞即興演唱。”劉敬州說。“杠天神”的由來據藝人王道德講,1918年,北方逃荒藝人周瞎子創造了“杠天神”劇種,到解放前夕達到鼎盛。使“杠天神”傳承下來的,是一個戲班班主劉志明。1941年,劉志明在飾演《張郎休妻》中的郭三姐把眼睛哭瞎后,為了傳承發揚,他招收了一班學員,才得以把這一劇種保留至今。發現“杠天神”并一直致力于該劇種研究的龔國強說:“當時正值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動蕩,另有梆劇、曲劇等大劇種盛行,加上老藝人相繼去世,演出舉步維艱,1947年戲班宣告解散。”“杠天神”再現風采1987年10月,新蔡縣在普查、收集傳統戲曲藝術遺產的工作中,時任該縣文化局局長藝術股副股長的龔國強在佛閣寺鎮發現已失傳40余年的地方稀有劇種——“杠天神”。同年12月4日,省戲劇研究所有關同志在該縣錄制大型傳統連臺戲《張郎休妻》“迎門打”一折。2004年,為迎接河南省首屆稀有劇種及曲藝會演,駐馬店市文聯根據資料記載,在新蔡縣費盡周折找到了劉敬州。通過劉敬州,又找到了同門師兄弟71歲的梅澤運和66歲的吳根榮,這是目前為止“杠天神”劇種最后的三個傳人。“聽到要演出的消息后,它(‘杠天神’)幾乎每個夜晚都在我的腦子里像過電影一樣,我還想著要帶到黃土里去了呢,現在終于又可以上臺了。”劉敬州娓娓述說著當初的感受。在新蔡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吳根榮、劉敬州、梅澤運三位老人全力以赴投入緊張的排練中。當三位老人穿著服裝拿起道具,走上舞臺唱起他們久違的“杠天神”曲調,他們的激情重新燃燒起來。一位聞訊前來觀看彩排的八旬老太太聽到后,激動地說:“還是那個腔調,還是那么感人!”2004年10月31日。三位老人在省城20分鐘的深情演繹,征服了評委的心。“杠天神”曲調《張郎休妻》第4折“迎門打”榮獲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會演最高榮譽——特別貢獻獎。誰來傳承“杠天神”談到如何將“杠天神”劇種繼承保留下來并走得更遠,三位老人卻一臉無奈和憂傷。“資金是一方面,主要是沒人學。”吳根榮說,“我們幾個人的孩子沒這個天分。年輕人基本上也不聽了,現在免費教都沒人學!”“國家再次掀起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熱潮,讓該劇種看到了希望。但現在‘杠天神’第二代傳人已年近古稀,急需苗子去傳承這一稀有劇種,前景讓人揪心!”十幾年來一直為“杠天神”劇種四處奔波并與三位老人結下深厚友誼的龔國強憂郁地說。【原標題:“杠天神”的最后三個傳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報業網-河南日報 2005年0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