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冰心先生與河南曲劇

2013/8/2 17:40:21 點擊數: 【字體:

    冰心先生為河南曲劇做了一個很好的廣告。

  1960年1月9日的《北京晚報》刊登了冰心先生的一篇文章《河南的曲劇》,文章中說:“在全國百花齊放的地方劇種之中,有一種菊花似的幽雅宜人的,是河南的曲劇。”冰心先生在開篇即稱贊河南曲劇。她說,1959年3月,她在鄭州的一夜,聽從了一位當地朋友的勸說,看了一個“曲劇”的晚會。“果然很好,以后凡有曲劇的晚會,我都去聽。”

  那夜冰心看的戲中有一出《趕腳》,是小型歌舞喜劇,演的是現代農村故事。冰心在文中說:“對話和身段都活潑明快,很像我小時候在山東農村新年時,農民自演的那種小喜劇。后來我找個機會,去訪問他們的劇團,從李金波團長的談話里,我高興地知道這個可愛的劇種,果然是從農村發源的。”

  我不知道李金波先生是否還健在,也不知道當年的劇團叫什么名字,冰心先生因何來河南,幾時來幾時去,下榻何處,在哪個劇場看了“曲劇的晚會”……這一段舊事,如果深入挖掘,當是一出文藝界的佳話,也一定能為河南的文史資料添上繽紛多姿的一筆。

  當時,李金波團長向冰心先生介紹說,“曲劇是把民歌搬上了舞臺,它的前身是農民在冬閑時節傳統娛樂的‘高蹺’。伴奏的樂器本來只有墜子,去了高蹺,搬上舞臺以后才加上箏、笙等其他樂器。曲劇的好處是音調幽雅,吐字清楚,唱的牌子如《滿江紅》、《銀紐絲》,多半都是古調,但是它能夠生動地傳出悲憤和歡悅的情緒,甚為農民所喜愛。”

  關于曲劇,筆者手頭有一段摘自《河南曲藝志》的文字,可以為李團長關于曲劇的來歷的話予以補充和佐證:“民國十五年(1926年)農歷四月初七,臨汝縣鄭鐵爐村朱萬明、大張村關云龍率領‘同樂社’一行16人去登封縣潁陽鄉三里李洼村演出,因天下雨不能踩高蹺,應觀眾迫切要求,去掉高蹺拐子登上該村戲樓演唱,演唱的節目是《祭塔》等,結果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1930年前后,朱萬明等人辦起了‘高臺曲’曲劇班社,并向兄弟劇種學習表演程式,伴奏樂器也逐漸增多,成為健全的‘文武場’,形成完整的地方戲曲。抗日時期曲劇迅速發展,遍及全省主要縣市,直至安徽臨泉一帶都有河南‘曲子戲’演出。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大會鑒于朱萬明對河南曲劇形成的貢獻,授予他榮譽獎,臨汝縣也被譽為河南曲劇的發祥地。”

  讀著這些,眼前走動著舞臺上的白蛇、許仙、陳三兩等人物形象,耳邊回響著張新芳、海連池、馬琪、胡希華等藝術家的曲劇唱腔,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的同時,也為一些老藝人身處逆境而不墜戲志的堅定態度所感動,為黨和政府愛護、支持民族文化的決心而感激和高興。

  曲劇也稱高臺曲、曲子戲,20世紀50年代改稱為曲劇。其唱腔和音樂優美抒情、婉轉動聽,富有濃郁的民歌風味。1960年,河南全省有38個曲劇團,河南戲劇學校還有曲劇班,劇團和劇班的政治文化生活都很健全豐富。李金波團長率領的“這個曲劇團由開始的七八個演員和兩個人的樂隊,發展到一百多個演員和十四五人的樂隊,1950年起,還有了女演員。劇目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前小型劇有《小放牛》、《藍橋會》,大型劇有《白蛇傳》、《陳妙常》等,后又新編了許多以近代農民工人生產斗爭為內容的劇本。”1958年,該劇團“在城市和下礦下廠下鄉一共演出五百五十場,受到工農大眾很大的歡迎”。

  1960年1月,鄭州曲劇團首次到北京公演,冰心先生從報上看到了這一消息,想起了“唱腔很幽雅”的她“很喜歡的河南曲劇”,想到了曲劇的“樸素,活潑,自然而風趣!”,就寫了《河南的曲劇》這篇文章。在文中她鼓勵“沒有看過曲劇的人,何妨去‘見識一下’”。

  冰心先生很謙虛,在《河南的曲劇》一文中,她說:“對于戲劇,我是個外行,唱做和音樂的流派,我都沒有研究。”作為“外行”的冰心先生如此看好河南曲劇,不正恰恰印證了曲劇的魅力和美麗嗎?

  感謝冰心先生。■趙長春【原標題:冰心先生與河南曲劇】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 2008年9月5日第4版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開封網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