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文化的傳承是保持民族精神傳承的重要方面。
龐莊二簧戲,源于漢劇,后因語言和諸多地方劇種影響和藝人唱腔音樂的不斷創新等因素,成了源于漢劇又不同于漢劇,有獨特韻味,獨立聲腔藝術的全國僅有與眾不同的珍稀劇種之一,其歷史淵源已有百余年歷史。該劇種的起始是由清末一名落第秀才出面組建而成的地攤戲班,后逐漸發展為舞臺戲劇團隊。該劇種曾依托郟縣黃道沙溝煤礦的扶持組織演出。歷經滄桑,分分合合,起起落落,直到建國前夕,二簧戲在郟縣境內僅存龐莊一個劇團。
緣起
農村人創造了文化奇跡。
建國后,在黨和政的支持下,龐莊二簧戲由地攤戲搬上了舞臺。剛剛翻身的農民在村農會領導成員李章拴、張建堂的帶領下,把二簧戲逐漸提升到了鼎盛時期。他們先后請來了名丑“大頭黑”(本名張黑子)、名旦王小聚等人到村教戲,演員的技藝提高很快,唱響了郟、寶、汝、禹、襄及信陽等地。龐莊人把劇團視為村上的“傳家寶”,呵護著,劇團需要什么,大家就支援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也要慷慨解囊贊助劇團,甚至那些孤寡無依的特困戶也不甘落后。他們把自己紡花賣線、養雞賣蛋攢的錢也定要捐給劇團。由于演員功底扎實,字正腔圓,極有磁力,每逢對戲,十有九贏。劇團外出展演,村民還自發的組成拉拉隊,湊人場,抱馬腳,叫好助威。對劇團演出的褒獎,人們都喜形于色,聽到點負面評價便滿臉不高興。
曾有一次,聽到了不公正輿論便引起了眾怒,準備大打出手,差點引起群歐事件?瓷先ニ坪跏怯悬c護短,實際上龐莊人對自己的二簧戲的感情實實在在的太深了。
當時,全村形成了“滿場熱”的局面,不少農家子弟爭相到劇團學戲演戲,一旦入門成角登臺演出,家人臉上都放出了光彩,三里五村的戲迷們還都對其刮目相看,就連那些漂亮的姑娘們也都紛紛央親托友牽線提媒,與二簧戲演員結親。
高潮
二簧戲在上世紀中期達到了發展的頂峰。
由于劇團排演的劇目都是些高貴、大氣、典雅、傳播忠孝節義,健康向上的歷史傳統戲,如《轅門斬子》、《群英會》等宋代戲、三國戲,因而,時常能博得絕大多數具有傳統觀念觀眾的一致好評。這個劇團由于演出水平高,凡是廟會、年來節到,戲早早的就被寫走了。在地方黨委、政府組織的文藝大匯演中,在全鄉乃至全縣眾多劇團中總是脫穎而出,拔得頭籌,幾乎是年年大獎從不旁落,次次展演都會把獎牌悉數收入囊中。
三年暫時困難時期,劇團面臨極大考驗,吃不上,穿不上,不少人因營養不良得了浮腫病,很少再有人唱戲搞娛樂。據此村黨支部認真研究并做出了保生活、保劇團,外出演戲巧賺錢的兩全之策。由村干部王全國帶領劇團到信陽、潢川、息縣、光山一帶進行演出。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大家順利地渡過了暫時困難,同時,通過在外地的演出交流,既豐富了劇目,又提高了水平,也增進了友誼,還鍛煉了隊伍,起到了一舉幾得的良好效應。
村黨支部為了確保二簧戲藝術之樹常青,在人民公社體制下,采取了排戲演出和大田干活同工同酬的政策,從而解除了演職人員的后顧之憂,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為藝術奮斗為藝術奉獻的熱情和積極性。
低潮
世異時移。二簧戲隨著時代不同發生了演變,形式、內容更加多樣。
到了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間,二簧戲向何處去又成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樣板戲一花獨放,傳統戲打入冷宮,不少文藝團隊解體,許多演職人員轉行。當時曾在舞陽縣劇團擔任要角的演員李天順、高愛芬夫婦輾轉來到龐莊落戶。在他們的帶領下,把京劇樣板戲移植成二簧戲,繼續在周邊村上演出,既宣傳了“革命文藝”,又延續了這一稀有劇種二簧戲的藝術生命,并從此打破了“二簧戲”是“純爺們劇團”的陳規陋習、封建觀念。一批唱念做打功夫極佳的優秀女演員登上了“二簧戲”這一神圣的戲劇舞臺。
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經營的模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可農村劇團卻面臨又一重大難題。特別是近幾年,不少青壯年外出打工,劇團的排練、演出活動幾乎就此中斷。
老的骨干演員年事已高,體弱多病或相繼過世,團隊后繼乏人,就像人們議論的那樣“七個演員八顆牙,無論如何也難活甩起來了。”
保護非遺
二簧戲是農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時代精神的傳承、也是民族文化的奇葩。新時代條件下,應該得以繼續發揚光大。
劇團的活動處于停頓狀態。龐莊二簧由顛峰一落千丈,跌到了谷底。面對這一情況,演員和戲迷們心里無不酸溜溜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要下大力氣搶救非物資文化遺產的號角吹響后,龐莊人又看到了希望。
通過市、縣、鎮政府和文化部門的考察、評估、申報,龐莊二簧戲已被省政府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創造條件,不斷提高演出水平,將此項目提高申報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干部閆西明等同志協同黨支部、村委會進行研究,決心下大力氣,把龐莊二簧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起來,傳承下去,提升高度,推向全國。
于是,村兩委把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老藝人邀請了回來,把在家的老藝人動員了起來,開始挖掘傳統節目,拿手好戲。
縣文化局和鎮黨委、政府也都給予了大力支持,添置了行頭、道具,噴繪了彩色布景。經過緊張籌備、排練、終于在二月十一日那天,劇團在龐莊斌英學校大禮堂隆重展演了《轅門斬子》、《坐宮》、《采!返葍炐銈鹘y劇目,并取得了圓滿成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扮演楊元帥的老演員姚銀老人,雖已八十三歲高齡,且又因患病幾乎癱瘓,硬是甩掉了拐杖,登上了久違的舞臺,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還是那么叫好,充分顯示了他當年那感人的風采和扎實的功底。
扮演穆桂英的女演員、斌英學校校長李桂卿雖然多年不曾登臺,唱起戲來依然不減當年,她那颯爽英姿嫵媚靚麗的扮相和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博得了新老戲迷的陣陣喝彩。
雖然天寒地凍,一聽說二簧戲又上演了,三里五村的觀眾又扶老攜幼擁到了劇場,就連當年唱老旦,如今身癱瘓的周苗老人也坐著輪椅由家人推到了現場,她還饒有興趣地踏著鼓點,看得津津有味。“穆桂英”的母親也由其兒子將她背到了演出現場,看著演員特別是她女兒的精彩演出,臉上綻放著笑容,對她來說,簡直就是一次巨大的精神享受。演出現場的前頭坐滿了小觀眾,擠不到屋里的就站在窗臺外探頭探腦如饑似渴的往里看,由此可見,二簧戲還是很有人緣的。
展演結束了,人們還是久久不愿離去。紛紛熱議說,二簧戲就是咱村的傳家寶,不管咋做難,也要往下傳,只能讓它越演越好,越唱越響,說啥也不能讓它失傳。
文化局領導和媒體記者觀摩之后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對龐莊二簧戲今后的傳承發展做出了明確的指示,提出了殷切的期盼。村黨支部書記李隨廷代表村兩委會接受了媒體采訪,并表示,決心把龐莊二簧戲當做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不斷加力,把它做大,做好,做強。(李增高)【原標題:龐莊二簧又唱響 瀕危劇種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