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二簧戲又唱起來
2013/8/7 9:41: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母親80多歲了,腿腳還不好,但最愛看村里的二簧戲。聽說多年不演的二簧戲今天又要演出了,老人家非要來看,我就把她背來了,也算是盡一點孝心。”龐莊村村民李根廷說。
2月11日上午,在郟縣茨芭鎮龐莊村斌英學校的禮堂里,許多村民擠在舞臺下等著看戲。一幅寫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龐莊二簧戲展演”的巨大幕布掛在舞臺的中央,穿紅著綠的演員們在幕后畫妝。正式開演前,舞臺一側的鼓樂手敲打著鑼鼓,琴師調試著手中的弦子,孩子們在人群中跑來跑去,大人們熱情地聊著有關唱戲的閑話,整個禮堂熱鬧喧天。
上午10:30,傳統戲劇《轅門斬子》正式開演。臺上的演員們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臺下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禮堂里不時爆發出笑聲。郟縣電視臺還對整個戲劇的展演進行了全程錄制。
龐莊二簧戲在2011年12月被省政府列入《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這次展演既是對該劇種進入名錄的慶賀,同時也是對該村劇團演出能力的一次檢驗。為了搞好這次展演,村劇團的演員們連續排演了20多天。當天共演出了三場戲,下午演出的是傳統戲《四郎探母》和《采桑》。
據了解,龐莊二簧戲是漢劇的一種,于清朝末年流傳至當地,民國年間逐漸發展起來。上世紀30年代,龐莊村的兩個紳士捐資購買道具,并聘請著名藝人“大頭黑”作為劇團教師授戲,至今已傳承了五代。二簧戲在傳承中多次進行較大的改革和創新,加入了本地的方言及其他內容,使其唱腔、念白、動作等更具鮮明的當地特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龐莊二簧戲劇團能夠演出《討荊州》、《黃鶴樓》、《過巴州》、《破洛陽》、《四郎探母》、《打焦贊》、《轅門斬子》等大型古裝折子戲近50部,演職人員一度達到40余人,并多次在全縣、全市文藝匯演中獲獎,劇團逐漸成為以龐莊村為中心的郟縣、汝州、禹州、寶豐諸縣、市農村中影響最大的二簧戲劇團。
“龐莊二簧戲歷史悠久、世代傳承,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通過演出活動,可以促進廣大群眾對傳統歷史的認同,這對于弘揚以忠孝節義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增強社會凝聚力具有深厚的歷史價值。”前來觀看二簧戲展演的縣文化局副局長邢文輝說。
“今年春節期間村里一直都在整理二簧戲的有關資料。村里的老演員對這個戲劇的傳承都很關心,一直在排練。二簧戲是稀有劇種,決不能讓這個優秀的文化遺產在我們手里失傳。下一步,我們還要在上級的支持和幫助下,做好保護和傳承,讓二簧戲走出郟縣,走向全省乃至全國,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它的價值。”龐莊村支部書記李遂聽說。李世旭【原標題:當年的二簧戲又唱起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2012年0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