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宏在繪制好的牛皮上雕琢
師徒三人同臺獻藝,這樣的機會并不常有
盡管進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羅山皮影戲的前景仍令人擔憂。據信陽市羅山縣僅剩的專職皮影戲藝人李世宏調查,目前羅山縣從事皮影戲表演的藝人不足百人,平均年齡高達62歲,平均文化程度只有小學三年級。“雖然有不少媒體報道羅山皮影,反響也很強烈,但我們藝人確實沒有賺到錢。因為不賺錢,愿意唱的人越來越少。”昨天上午,李世宏無奈地說。
表演:
七尺白布演繹世間百態
請神,散孤,送神,慶賀。沒有華麗的燈光和舞臺,11月13日,41歲的李世宏和班子人員,在家鄉羅山縣周黨鎮龍鎮村鄭洼組楊家門前,演繹著地道的羅山皮影戲。
伴著鑼鼓嗩吶聲和李世宏鏗鏘有力的唱腔,彩色的古代小人兒輪番登上七尺白布熒幕。幕后,李世宏或唱或念,手中握著三根棍子,自如地牽引著影人兒變換動作,精湛的雕刻和繪畫工藝在影人兒身上得到極致展現,甚至連鞋底的黃色泥巴也沒有漏掉。
旁邊,滿頭銀發的老者一人操縱八個形態各異、同樣精致的小人兒,專注地揮舞著手中的小棍。他是李世宏的師傅岳義成,今年已經84歲了。
李世宏唱的是太白金星請來八仙,為村民祈福送愿的故事。李世宏和師傅輪番對唱,高亢的嗓音與悠長的聲調相得益彰,濃厚的地方口音在山野間回蕩。
心聲:
有名無利 前景堪憂
依照當地習俗,結婚得子、喬遷入職等大事,都要請皮影戲班子去唱一場。“現在是淡季,幾個月也就唱了十來場,”李世宏說,“我們這一場六百,一人也就分一百多元。”
因為唱戲不賺錢,皮影藝人們開始轉向制作皮影出售。李世宏介紹,一個完整的手工皮影,售價600元,機器制作的也要400元以上。消費者本來就不多,這兩年又受到山寨皮影制品的沖擊,“恐怕路要越走越窄了”。
李世宏的師妹王曉莉苦笑著說:“羅山皮影名氣大,但是沒有利潤。當年的師兄師弟,不少都改行了。我雖然出于愛好堅持下去,但也沒什么信心了。”
地位:
由喜聞樂見到習以為常
隨著皮影戲愛好者逐漸老去,羅山皮影戲在當地的地位,逐漸由村民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成為單純的習俗信仰。
上午九點,戲臺搭好,屋主洗手燒香,貼對聯,放鞭炮,沏好茶,就回到房子里忙活了,留下戲班演員們“自娛自樂”。“沒有觀眾是文藝界的悲哀啊。”李世宏苦笑著開始表演。
盡管門庭稀落,皮影師傅們一進入狀態,再沒有絲毫馬虎。祭酒、拜四方、拜“鼓板仙師”,熱鬧中這些細節性的禮節都沒落下。路過的村民,多扭頭看兩眼,少有人駐足。大概覺得有些吵,楊家人從里屋關上了一扇窗子。
十一點半,最后一段“慶賀”以全體成員大和聲結束。主人笑著感謝,為大家一人發兩盒香煙、一條毛巾、一塊肥皂和一個紅包。
羅山皮影戲
羅山皮影始于明代,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羅山皮影有戲路寬廣、制作精致、音樂唱腔優美、唱詞道白雅俗共賞、打斗激烈等五大特征,屬豫南曲藝表演之代表。
2006年,羅山皮影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民間文化遺產搶救項目。2008年,羅山皮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