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美麗的風景是桐柏山歌“生長”的土壤 資料圖片
引子
流傳至今的桐柏山歌,據不完全統計,有數百首。
桐柏山歌,作為一種獨具地方色彩的民間文藝形式,無論是格式,還是曲調唱法,都有鮮明的地域特點。
桐柏山歌藝術表現自然流暢,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反映生活生產知識、勞動場面的,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男女相愛的;還有部分山歌,把歷史知識、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融入其中,這是它的一大顯著特色。
桐柏山歌三位傳承人,自左至右分別為,羅靜、成延強、程立顯。
桐柏山歌多是七言五句,十分獨特。而無論江南小調,還是壯族民歌、草原情歌,就其體裁格式而言,大多為七言四句,比如壯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就是七言四句。
桐柏山歌的七言五句,大多采用比興手法,即第一句說明是唱什么的,二三四句是比興,最后一句畫龍點睛,點明主題。以“但愿鯉魚不返潭”為例:
“姑娘打起青陽傘,好比鯉魚跳上灘,鯉魚上灘用網打,撒網容易收網難,但愿鯉魚不返潭。”
第一句為起聯,點明是首情歌,第二句比喻,三四句比興展開,最后一句點明主題,很有藝術技巧。“潭”字諧音“談”,即談戀愛不要反悔之意,寫得含蓄幽默,這是其他地方民歌中少有的。
“桐柏山歌從內容上大致可分為:述古歌、情歌、時政歌、農事歌、勸誡歌、儀式歌等。”桐柏縣文廣新局局長郭軍道。
農事歌,又叫時令歌,老百姓根據長期的生產生活經驗積累,根據不同時令安排生產,提示生產中注意事項,或描繪生產勞動場面,傳達勞動中的樂趣,它既是農業生產知識、經驗的傳播與交流,也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
比如“種麥歌”:“過罷寒露到霜降,莫誤種麥好時光,上足糞肥選好種,打碎坷垃壓住墑,明年糧食堆滿倉。”
還有“車水歌”:“六月里來是三伏,水車架在河里頭,不怕老天不下雨,車得淮河水倒流,拿不住黃鱔拿泥鰍。”
儀式歌,主要包括禮俗儀式、祭奠儀式上演唱的歌曲,歌詞講韻律,抑揚頓挫,音韻和諧,內容多是吉利恭維話,格式固定,廣為流傳。
如“結婚歌”:“鞭炮一響喜洋洋,紅喜對子貼滿堂。好像玉龍配鳳凰,過年得個狀元郎。”
“撒床歌”:“吃罷飯啊坐客堂,東家請我來撒床,行步來到天井院,金銀鵝鴨兩池塘,行步來到你中堂,往上一望明燈蠟燭亮光光。”
桐柏山歌中還有不少勸人向善的勸誡歌,有妻勸夫的、有父教子的、有朋友相勸的,大多采用比喻的戲諫方式,語重心長。
比如“妹妹勸哥莫賭博”:“妹妹勸哥莫賭博,染上惡習不樂和,贏錢朋友要吃喝,輸錢要把衣服剝,贏錢輸錢都下作。”
此外,桐柏山歌中還有根據生產生活場景,即興編唱的山歌,用桐柏雜調、小調、曲子詞等音樂形式演唱,聽來妙趣橫生。
美妙情歌代代傳唱
桐柏山歌中,情歌所占比重較大,內容親切詼諧,豐富多彩,歌詞搖曳生姿,優美動人。
其中有表達愛慕之情、求愛示愛的,還有打情罵俏的,生動表達了男女相愛情感世界的多彩多姿。
“攀高結貴淚成河”:“找哥要找有情哥,別嫌家貧房子破,只要夫妻同心干,恩恩愛愛真快活,攀高結貴淚成河。”
這首情歌,是對封建社會里,愛情不自由,婚姻不自主的一種反抗和控訴。
“喝口涼水也暖心”:“吃菜要吃白菜心,嫁郎要嫁忠實人。忠實小伙樣樣好,不知嫖賭知勤勞,喝口涼水也暖心。”
“好女不用人做媒”:“好田不用糞來堆,好墻不用粉與灰,好木不用油來漆,好鼓不用大捶擂,好女不用人做媒。”
這兩首山歌,都是站在女性角度上的“女性宣言”,前一首女子樸素的擇偶觀,表露無遺。
以下幾首情歌,纏綿深情,有或濃或淡的性暗示,是最“正點”的情歌。
“雨水澆花花更紅”:“一朵好花淡淡紅,可惜生在刺蓬中,若是生在我家上,雨水澆花花更紅,乖姐跟我中不中。”
“草鞋就是妹心窩”:“草鞋爛了四條索,虧妹打來虧妹搓。連夜點燈連夜打,拿妹功勞走江河,草鞋就是妹心窩。”
“姐郎歌”:“姐在河下洗衣裳,郎在山上放綿羊,郎在山上觀著姐,姐在河下觀著郎,棒槌砸在手指上。”
“不下水咋能把魚逮”:“郎在高山大石崖,妹在園中掐菜薹,要吃菜薹園中會,要想貪花進園來,不下水咋能把魚逮。”
情歌中,還有對唱情歌,如“剩食吃著沒味了”:“郎在船上把牌摸,姐在船下叫吃茶,不吸你煙不吃你茶,小蜜蜂不采罷園花,剩食吃著沒味了。”
女方唱:“好言好語叫吃茶,惡心惡語傷奴家,久后你要開船走,桅桿閃斷船落沙,漂尸露骨在河下!”
男方唱:“十七十八走漢陽,被這婆娘罵一場,久后一日回家轉,殺豬宰羊祭上蒼,保我平安轉返鄉。”
這首情歌,是因“姐”的身份特殊,“郎”才拒絕了她的求愛?還是個誤解?“姐”因愛生恨,惡語相加,“郎”被罵得十分狼狽,卻無可奈何。這首情歌,展示的是男女情感世界中,駁雜陸離的一面。
桐柏山區曾大唱紅色山歌
時政歌,是桐柏山歌中很有特色的一種。
桐柏是革命老區,流傳的時政歌,有紅軍時期桐柏人跟黨鬧革命的頌歌,也有黨號召人民武裝抗日的歌,還有黨號召群眾奪取全國解放的歌。這些山歌,不單是民謠,它們是傳承桐柏山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展示出桐柏山是英雄的山,桐柏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十年河東轉河西”:“天上星星朗朗稀,莫笑窮人穿破衣,黑夜也有長和短,河里蓮花開不齊,三十年河東轉河西。”
這首山歌,鼓動性很強,是革命宣傳“利器”。
“燃麻稈”:“黑夜里走路燃麻稈,旱鴨子過河靠渡船,窮人要想不受窮,榨樓有人指點咱,紅軍和咱心連心。”
“張鐵匠”:“小小麻雀溜房檐,長工漢一天吃兩餐,張鐵匠給咱送窩窩,教我進山找伙伴,跟著游擊隊打江山。”
榨樓,是中共鄂豫邊省委舊址、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南方八省十四塊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地處信、桐、確、泌四地交界處的桐柏縣境內。張鐵匠,即中共豫鄂邊省委書記張星江。這兩首山歌,是土地革命時期的紅歌杰作。
“珍珠花”:“珍珠花花熬臘肉,紅軍哥哥嘗一口,為救俺媽你負傷,我把你當親哥留,養好傷妹也跟你走。”
“黃花菜”:“黃花菜黃麥子熟,妹子找哥說苦楚,說什么俺要參軍不方便,財主光逼俺當丫頭,妹不當兵要斷頭。”
珍珠花是桐柏一種山珍,春季開花含苞如珍珠一般。“珍珠花”和“黃花菜”,講的都是女子從軍。當年的桐柏縣,為革命犧牲了眾多的好兒女。
“自從來了新五師”:“山里柴火崩崩干,漚成爛泥沒人管,自從來了新五師,干柴一燃火沖天。通紅通紅桐柏山。”
新五師,即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第五師。這首紅色山歌,講的是抗戰時的事情。
“砍了竹子又生筍”:“砍了竹子又生筍,砍了柳樹留下根,還鄉團殺了周長立,少不了筍絕不了根,革命自有后來人。”
周長立,桐柏縣榨樓村人,解放戰爭時期革命烈士。這首山歌,傳唱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光榮事跡。
桐柏的時政歌,書寫了一本別具特色的“桐柏英雄傳”,通過老百姓的傳唱,使得英雄事跡深入人心。
歷史歌也就是古人歌,在桐柏山歌中所占比重也比較大。通過傳唱歷史歌,不識字的老百姓,也能學到歷史知識。這對百姓而言,是難得的學習渠道。當然,因種種原因,歷史歌中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往往多有謬誤,不可細究。
桐柏山歌的歌詞,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它題材廣泛,生活中一事一物都可入歌;它語言凝練,能提煉典型生活細節;它還運用大量襯詞,使得山歌忽而低回婉轉,忽而高亢遼遠。”南陽師院音樂系邵小萌教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