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是家長里短,聽的是久久難離去
2014/7/21 10:53:1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副扁擔兩個箱,一個銅鑼當當響,一只猴子人模人樣晃上場,逗得人前仰后合,叫好聲一片……一段猴戲結束,來上一段槐書,唱的是家長里短,鄉間趣事,聽得人們久久不愿離去……看猴戲,聽槐書,曾是新野人最美好的記憶。時至今日,新野猴戲依舊全國有名,而新野槐書已不知哪兒去了……
因槐書多為猴戲藝人演唱,傳唱度不高,不如三弦等其他曲藝流傳度廣,新中國成立后,猴戲藝人減少,槐書也就很少有人唱了。1962年,在國家對民間文藝進行全面普查中,新野縣文化館這才發現了槐書這個稀有曲種的唯一傳承人茹新和。
“那年冬天,雪很大,我和同事羅守信幾個人背著包,走村串巷搜尋民間文藝。在沙堰鎮陳營村,發現了幾近失傳的新野槐書,以及槐書的唯一傳承人茹新和。”楊清江說,茹新和藝名“茹和尚”,在方圓一帶的民間曲藝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茹和尚”年逾古稀,腿腳不太靈便。羅守信回到文化館,借走了館里唯一的交通工具——自行車。40多里的路,羅守信像是馱著一個寶一樣,小心翼翼地把茹新和帶回了縣城,派專人照顧。
“我記得很清楚,那時茹新和穿著一個舊棉袍,牙齒也掉得差不多了,口齒也不清晰,他唱一句,我就跟著學一句,得到老先生的認可后,再一句一句地記下詞,寫出譜。”楊清江說,槐書的整個挖掘工作,就是這樣非常艱難地一直延續到1963年春節前夕才完成的。當時共挖掘整理出槐書曲目20個,其中中篇曲目2個,短篇曲目12個,書帽6個。同時,一些曲藝演奏家對槐書音樂進行了改進,在原來僅用小鼓、小鑼等簡單打擊樂器的基礎上融入了三弦、二胡等絲弦樂器,使人耳目一新。不久,經過認真整理的優秀曲目《叉衙門》、《崔羅斗》就搬上了舞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晚報(2014-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