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演出環境很差,但演職人員仍兢兢業業。
京劇是“國寶”;曲劇是省寶、是全國第八大劇種,更是我們的“市寶”。南陽曲劇曾三次晉京并應邀到中南海演出。2006年,曲劇、南陽大調曲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讓南陽人備感自豪。市曲劇團是南陽大調曲的唯一傳承單位。然而,在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鼎盛后,由于受到新興娛樂形式的沖擊,南陽曲劇漸趨衰落,進入低谷時期,如今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作為省內曲劇院團建團最早,河南曲劇南陽流派代表團體的南陽市曲劇團的現狀如何呢?春節期間,南陽市曲劇團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陸續到鄧州、唐河、方城三地演出8場,記者在此期間走近了南陽市曲劇團及曲劇團的演職人員。
紅極一時
三次晉京兩進中南海
南陽市曲劇團團長龐雅敏告訴記者,南陽市曲劇團成立于1951年,由流散藝人組建而成,當時叫南陽市曲藝工作團。
當年建團是極為困難的。據老一輩藝術家回憶,那時團里有60余人,大家沒有薪水,一起吃集體飯,住集體宿舍,每人每年供應單、棉衣各一套,老藝人每人每天發一包“蘭鳳”牌香煙。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演職員們沒有一個叫苦的,沒有一個退縮的,大家團結一心,終于在組團3個月時,開始登臺演出。
隨著劇團的名氣越來越大,培養了一批知名的藝術家和各類專業人才,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如創立了曲劇“南派”的牛長鑫與曲劇“北派”的馬騏并稱中國曲劇界的“南牛北馬”。相繼推出一大批優秀劇目,《閻家灘》、《困皇陵》、《屠夫狀元》等在河南及陜、鄂、冀、皖、魯等地區影響很大,還曾先后三次晉京兩進中南海演出。
愧對大家
“女婿們,讓你們作難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后,由于受到新興娛樂形式的沖擊,南陽曲劇漸趨衰落,進入低谷時期,擺在南陽市曲劇團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全團人員的吃飯問題。
龐雅敏告訴記者,目前南陽市曲劇團缺錢少人,劇團的開支僅僅依靠財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為此,演員們放下“架子”,在街頭唱、到戲曲茶座唱、下鄉到村里唱。劇團現有一支60多人的演出隊伍,每年有近100場商業演出,但這些收入也僅僅能維持團里的基本運行。“現在的物價一直在漲,演出需要的蟒袍一件要一萬多元,一件能用一年多點兒。前些年一面鑼只要幾十塊錢,現在都漲到一面幾百塊了。”
劇團的演出也有淡旺季,5月份到9月份屬于淡季,春節屬于劇團演出的黃金檔期。“說到過年,我們劇團里有幾位男同志因為演出,連續幾年都沒有在初二那天陪著媳婦回娘家過年了。但是大家都沒說二話,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劇團困難,也因為大家對這份事業的熱愛。2011年的演出合同正好簽的是初二到平頂山演出。初一下午劇團出發的時候,我就對全劇團的男同志說,女婿們,讓大家作難了。咱團明年說啥也要讓你們陪媳婦回娘家,初二的合同咱不簽了。”龐雅敏告訴記者。
一人多職
是演員也是搬運工
記者在正月十四隨南陽市曲劇團來到方城演出。團長助理李平介紹,這次的演出是一位本地商人為答謝本村的村民出資贊助的,一共要演6場。
來到現場時,戲臺已經搭建完畢,劇團的演職人員正在從貨車上卸演出道具。記者看到不管男女老少,劇團的工作人員全部上陣都在忙活著。
記者嘗試著抬了一口一米多長用鐵皮焊接的道具箱,用盡全力也僅僅抬動了箱子的一端。李平告訴記者:“這種箱子都是用來裝戲服和道具的,一個凈重都在70斤左右,這樣的箱子劇團一次演出要拉70多個。還有幾個比這種更重點,裝滿東西大概有300多斤。團里為了能節省開支,每次演出都是由團里的演職人員搬運。不管是國家一級二級演員,還是實習的學員,男女老少都是齊上陣干一樣的活。條件好的劇團都有自己的分工,演員根本不需要動手,各工種分得都很清。但我們團基本都是一人多職,有些同志不僅是伴奏師,也是燈光師。只有這樣才能開源節流,降低費用。”
吃住簡陋
全團配發折疊床
在拉行李的貨車上,記者看到整齊地碼放著許多折疊床。龐雅敏告訴記者,劇團現在出來演戲都是自帶鋪蓋,到了演出地找些空房子讓演員們住進去。以前劇團出來演出帶的床都是演員們自己買的,因為種類不一,尺寸也有大有小,不方便攜帶,所以去年劇團統一采購了一批折疊床。
說到住的地方,龐雅敏告訴記者:“這次在方城演出住的地方還是很不錯的。說出來都怕你不信,我們劇團出去演出真的是什么地方都睡過。好點兒的就是在演出地找些空房子,然后打掃一下就住下了。遇到條件差的,我們連豬舍、寺廟都住過。去年在襄縣演出,由于當地百姓不愿意提供空房,聯系演出方最后給劇團找了一座廢棄的大型豬舍,我們的演員們就住在那里,現在想想還讓人心酸呀。而且團里的年輕演員還要承擔起看舞臺的責任,晚上基本上都是睡在舞臺上。正月初九在唐河演出,晚上下大雪,看舞臺的那幾個年輕演員早上起來被子上都是雪。”
龐雅敏告訴記者,劇團出來演出,吃是個大問題。劇團專門配備有廚師,食材都是在演出前在市場上采購好的,帶到演出地,每到一處都是全團一起生火做飯。“在南陽市曲劇團,外出演出吃住是不分級別的,都是統一的折疊床,大鍋飯,苦雖然苦點,但是大家都知道目前團里的狀況,從沒有人說什么。”
因為喜愛
日子再苦我們也堅持
杜秋霞是南陽市曲劇團演員隊隊長,國家二級演員。在與她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杜秋霞的丈夫也在市曲劇團工作,是劇團四對雙職工之一。
杜秋霞告訴記者,其實戲曲演員這個職業遠沒有人們想象得那么光鮮。她是1994年調入南陽市曲劇團的,當時劇團的演出還能在戲院里進行,隨后由于戲院相繼關門,演出機會就少了。2000年前后,杜秋霞夫妻兩人的工資加起來還不到1500元錢。由于待遇不好,劇團人才流失日益嚴重。早在2003年,劇團就出現了青黃不接和后繼無人的現象。找不到演丫鬟的小姑娘只好由30多歲的老演員來扮演。2004年,劇團想盡辦法招收了21名學員,但最終學員們還是相繼離開……
陪不了老人,照顧不了孩子,這就是戲曲演員的真實生活,因為要經常出去演出,特別是春節,老人孩子都沒好好地陪過。
記者問杜秋霞當年或者現在有沒有想過要離開這一行,從事其他職業。杜秋霞搖搖頭,“這個真沒想過,因為當年選擇這個職業就是因為喜愛戲曲,一直到現在都沒變過。”
政府扶持
200萬元購買200場演出
雖然現在的南陽曲劇事業處在低谷期,南陽市曲劇團的工作生活依然艱苦,但是南陽市曲劇團的演職人員卻依然沒有停下對南陽曲藝不斷追求的腳步。
進入21世紀,南陽市曲劇團捷報頻頻。2002年6月,中央軍委副主席曹剛川觀看《困皇陵》并親切接見參演演員。2002年9月,大型曲劇現代戲《驚蟄》在河南省第九屆戲劇大賽中獲得金獎并囊括該大賽所有獎項。2003年4月,《驚蟄》參加“河南·長安戲曲展演周”,演出于北京長安大戲院,引起首都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南陽“兩節一會”活動、重要外事接待演出、河南電視臺“梨園春”南陽專場等大型文藝演出,聯合國專家驗收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曲劇團曾華彩亮相。2004年9月,南陽市曲劇團代表河南省在中國第七屆藝術節這個薈萃藝術精品,強手如林的國家級大舞臺上,《驚蟄》榮獲“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美獎”、“文華表演獎”、“觀眾最喜愛的演員獎”等五項國家級大獎,創造了南陽戲曲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輝煌成績。
龐雅敏信心滿懷地說,近幾年國家對地方文化藝術的重視不斷加強,南陽市各級領導對曲劇團困難現狀也相當重視。2013年將由南陽市政府出資200萬元為曲劇團購買200場演出,這將大大緩解曲劇團目前資金困難的問題。南陽市曲劇團與南陽市藝校交流頻繁,引進“新鮮血液”,招收對曲藝事業有興趣有潛質的曲藝新秀。曲劇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才有強大的生命力。南陽市曲劇團必將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新劇目、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