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懷梆劇照
踏上合河的那片土地,感覺是厚重的,因為這里有宋代的古柏、元代的張氏宗祠、明代的石橋、清代的戲樓等。
西河村屬于新鄉縣的合河鄉,因位于小青河、大沙河、丹河、百泉河交匯處合河之西,故名西合河,簡稱西河。西河村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因其地理位置自古緊鄰古懷慶府,有尚武遺風;另一大特點是“懷梆”這一戲種傳入該村,并在該村得到傳承和弘揚。“當了房,賣了地,也要看看懷梆戲;擔蒜賣姜,一定要看老懷梆。”2008年,“西河懷梆”名列我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西河懷梆”這一古老的劇種何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呢?
懷梆系我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起于舊懷慶府(今沁陽市)一帶,故名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懷調等,形成于明代末期。它受古懷慶府當地的民間雜曲、地攤、社火、海神戲及晉、陜梆子戲的影響,逐步演變而來。其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的海神戲,形成于明洪武、永樂年間。舊時,每當大旱,人們在神前陳列供品,于盤中放一小蛇當“河大王”敬奉,組織一些藝人,不化裝,不登臺,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后逐漸演變為登臺化裝表演。據悉,在中國戲劇300多個劇種中,懷梆是其中較古老的劇種之一,它的藝術形式與特征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其音樂唱腔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懷梆于光緒27年(1901年)傳入西河村,至今已有108年的歷史了。在西河村,懷梆第一代傳人名叫張守善,生于光緒年間,他在年少時隨父常年在懷慶、清化一帶做生意。張守善自幼酷愛文藝戲曲,帶一幫小朋友學唱,懷梆劇種由此傳入西河村。張守善之女,幼年曾送入戲班學戲,回家探親時對該村的演出進行了一系列指導,對以后的演出起了關鍵作用。第三代傳人張興奎,生于1912年,13歲開始學藝。此人多才多藝,吹拉彈唱無所不能,老旦、青衣、花臉、老生,行行精通,他的代表作《燒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張興奎對于懷梆具有很深厚的感情,他曾說,只要聽到戲曲音樂,就精神振奮。
1929年前后,獲嘉望高樓懷梆劇團來合河演出,深受當地人的喜愛,特別是對西河村藝人的影響極大。張明春、張興奎、張明芝、張興國等人取其所長,補己之短,在該劇團贠永紹的口傳心授之下,逐漸登上舞臺,組建了業余劇團,逢年過節以及農閑時,在本村搭臺演出。1960年,村上還特地為演出修建了一座大禮堂。村里的懷梆藝人農閑時堅持排練,將口傳劇目用文字記錄下來,并到職業劇團學習培訓,拜能者之師,使懷梆這一劇種在該村傳承下來。目前,西河村懷梆傳承已有5代。一批又一批有建樹的民間藝人,為發揚該村的懷梆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西河懷梆角色齊全,聲腔、念白、板式、曲牌、音樂都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其唱腔以大本腔為主,氣發丹田,粗獷豪放,高亢激越,條件好的青衣則伴用假腔特高音襯托,有一種特別的韻味。念白以地方語言加舞臺用語為主,質樸率真,朗朗上口,具有獨特的藝術風韻。武場打斗同外地的懷梆戲不同,該村的懷梆戲所用的槍械為真刀真槍,打斗也是真打真斗。
西河懷梆的演出形式有簡單的說唱、旱船表演、舞臺演出3種。曲調板式有大板、二板、流水、垛板、二八、倒三梆等。該戲多為生活小戲,旱船形式演出的劇目有《鴛鴦坡》、《周玉善送女》等;舞臺劇目有《反徐州》、《趕秦三》、《雙頭馬》、《黃巢別家》等。現存新老劇本計70部。這些劇本對研究當地的民俗民風、歷史變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從西河村走出的書法家張新學每每談起西河懷梆戲都充滿自豪,他說:“我從小就喜歡懷梆戲,十四五歲時登臺表演。我們村的懷梆戲老前輩,個個技藝精湛,每場演出都是前呼后擁、人頭攢動,在方圓幾十公里,影響很大。”
懷梆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始終以民間演唱形式為主。由于受地域、劇種的限制和其他劇種的沖擊,目前,西河村會唱懷梆的人員不足20人,年齡最小的也有50多歲,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局面。
盡管民間戲曲枝弱纖細,但自從晚清以來,中國戲劇文化的主角,還是流行于民間的地方戲曲。民間地方戲能保留到現在,大多是無愧于民族尊嚴、符合大眾意愿的,彰顯著頑強的生命力,就像這韻味悠揚的懷梆戲。有句話這樣說,好戲在民間。懷梆代表著百姓的審美,懷梆唱著百姓的故事,懷邦抒發著百姓的情懷,愿懷梆戲在中原大地上永遠地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