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非遺”讓黃河號子受到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黃河號子系列報道

2014/8/8 17:03:10 點擊數: 【字體:

 “非遺”讓黃河號子受到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黃河號子系列報道
 
黃河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富中
 
 “非遺”讓黃河號子受到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黃河號子系列報道
 
孟州黃河岸邊,以治黃為主題的游園。 翻拍資料圖片

    和李富中見面前,我只知道他是黃河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見面之后才得知,他還是黃河河務局下轄旅游公司的負責人。但初次見面,曬黑的臉龐和粗糙的手指讓人感覺他更像是撲騰在治黃一線的老河工。
  
    “我在黃河一線干了20多年,因為我的情況可能特殊一些,可以算是出身‘治黃世家’吧。”李富中感嘆,每每提起黃河,他都會有一種難以按捺的激動。作為幾代河工的子孫,李富中1981年走上治黃崗位時,祖父李建榮不僅手把手地傳授他搶險技術,更是語重心長地教育他:“公家人在工作崗位上,應該首先干好工作”、“搶險很危險,但對國家有用,你必須得學。”
  
    在媒體的報道中,李富中是黃河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人。
  
    1999年,李富中擔任焦作市黃河工程局局長。走上領導崗位的李富中,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常年在治黃一線,學會了、了解了很多的治黃搶險經驗,這些東西也是黃河人的精神財富,也得把它們傳承下去。”
  
    眾所周知,黃河搶險歷來是工作量大、任務繁重、頭緒繁瑣的一項工作,一旦黃河發生險情,搶險工地就會立刻成為繁忙的“大舞臺”,如何讓參加搶險工作的各部門負責人一步到位,李富中總結了“搶險工作流程圖”。“搶險時需要從其他單位、其他部門抽調人員,有了這張圖,不管是哪個單位抽調過來的,看了這張圖,就立刻知道自己該到哪個單位去報到。”李富中說,這張圖大大提高了搶險效率,受到了河務局領導的表彰。
  
    李建榮是黃河上有名的老河工,曾獨創了“風攪雪”、“埽工堵口”等多種黃河搶險技術。為了將這些經過實際檢驗的治黃技術流傳下來,李富中組織隊員,并請來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將“風攪雪”、“埽工堵口”等搶險技術拍成影視資料。
  
    在孟州的黃河岸邊,有一個以治黃為主題的游園,里面砌了十面堤墻。“黃河大堤一般有十種堤墻,什么樣的河道、什么樣的土質用什么樣的堤墻最為合適,我們在堤墻旁作了說明。”在李富中的理解中,盡管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但老河工們遺留下的很多治黃經驗、技術不能失傳,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將這些傳統的經驗、技術保留下來,以直觀的方式傳遞給后來的治黃人。
  
    為了把治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下來,李富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最讓他滿意的就是黃河號子。
  
    拍攝影像資料,讓黃河號子傳承下去
  
    “祖父把黃河號子教給我后,說我喊號是合格了,但他會的黃河號子并不全,黃河號子都是口口相傳,還有很多號子需要去搜集整理,確定號種和號詞。”李富中回憶說,1993年,自行車伴著李富中,業余時間里他東奔西跑,文化館、圖書館、戲校都成了他經常光顧的地方,字典、詞典成了隨身攜帶的必需品。“跑了快一年,終于把號詞問題解決了。一些弄不清楚的問題也通過走訪老河工弄明白了,比如一個沒有號頭、有點擺花架子表演的號子被我起名叫‘花號’”。
  
    黃河號子是黃河人的精神財富,為了把這種遺產更好地繼承下去,李富中決定把搜集整理的黃河號子做成影視資料,永久地保存下去。
  
    李富中的想法得到了祖父李建榮和很多老河工的支持。已經90歲高齡的李建榮擔任拍攝組的首席顧問,當地老河工董全修、胡太法等人親自到拍攝現場指導喊號。
  
    “當時非常擔心啊,一些老河工年紀都70歲了,有的都八九十歲了,當時天氣炎熱,萬一有個閃失,那就麻煩大了。”李富中說,但參加錄制的老河工都非常高興,在他們看來,能把這些文化遺產留下來,付出再大的辛苦都值得。
  
    1999年6月中旬,錄制工作在武陟縣的黃河岸邊拉開了序幕,為保證安全順利拍攝,李富中安排了醫護人員,同時為降低老同志的表演強度,將原來的兩班增加到三班。“老河工們熱情高漲,沒有一個叫苦喊累的,當時拍攝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號詞,由于年代久遠,很多號詞都記不清了,武陟的崔詒智、吳根印老人和孟州的劉吉安、劉良起、孫法明老人都為了號詞絞盡腦汁,后來聽老人們的家人說,有的老人晚上說夢話還在背誦號詞。”李富中回憶說。
  
    隨著錄制的進行,一些問題也凸顯出來,由于拍攝經驗不足,錄好的帶子有的沒有聲音,有的畫面不理想,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號詞。由于黃河號子號詞都是口口相傳,不少號詞有的失傳,有的相互矛盾。為了徹底弄清楚這些古老的號詞,李富中把節假日、星期天幾乎都派上了用場。幾年時間里,李富中往返于鄭州、沁陽、武陟、孟州之間,走訪老專家、老河工、老硪工。“先大致劃個范圍,找一些老河工座談,把搜集整理的號詞進行梳理、歸納,經過分析后,再有針對性地找老河工座談。”李富中說,也不知道那個時候走訪了多少老河工,進行了多少個夜晚的歸納。
  
    “2002年11月,祖父去世了,他走之前也沒能看到黃河號子拍攝完畢,這是讓我最遺憾的事。”李富中說,2003年,經過一次次緊張的拍攝,黃河號子終于完成了拍攝,這也為后來的申遺工作保留了第一手資料。“最早,武陟縣打算將黃河號子、土硪號子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孟州文化部門也想申報。”李富中說,考慮到“兩號”的行業特色和優勢,黃河河務局決定將黃河號子、土硪號子、船工號子三號合并,統稱為“黃河號子”。2008年6月7日,黃河號子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入“非遺”名錄,黃河號子成為美好記憶
  
    在河南省文化廳的一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上,對黃河號子申報成功后的保護做了詳細的部署。首先是不斷收集號子資料,再充實完善,收集、保存歷史上在復堤、筑壩中使用的各類工具;有計劃地培訓、組織青年職工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號子練習;對黃河號子進行廣泛宣傳,將其編排成文藝節目,作為在黃河風景區的表演節目,既傳承了“號子”,又向世人展示了黃河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黃河,了解黃河文化。
  
    “我似乎又看到了黃河上百舸爭流,‘號子’氣貫黃河的壯觀情形。”李富中也希望能將黃河號子的影響力擴大開來,讓更多的人了解黃河號子。
  
    5月23日,記者邁進花園口景區的大門。據景區導游楊陽說,一年前,黃河號子開始表演時,吸引了不少游客,當時河邊的廣場上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喂來,咳,喂喂來,咳……”領喊的聲音開始婉轉高亢,慢慢轉為急促緊湊,應喊號人聲音雄厚激昂,一應一和。隨著抑揚頓挫的號子聲,十幾個河工裝扮的人高高舉起手硪,再重重落下,將長長的木樁打入地上。手硪表演后,是極富觀賞性的土硪號子表演。最后表演的是搶險號子,身著清代河工服飾的表演者腳步緊湊,走路生風,使人仿佛回到了緊張的搶險現場。如今,我們只能從一些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中看到當年演出的場景,盡管黃河號子的表演洋溢著濃濃的黃河文化氣息,但它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就是了解它的人越來越少。
  
    “黃河號子,我的理解不僅僅是黃河河工們的號子,其實在我們這地也喊號子,跟你說的那個黃河號子差不離。”53歲的馬國興是黃河橋北老莊村人,對于黃河號子,他并不陌生。“不光黃河河工搶險時喊號子,我們農村干活時,大多是集體勞動,為了統一行動,也要靠號子指揮,而這些號子大多是現場編詞,朗朗上口。”
  
    在花園口鎮的幾個村里,我試圖找到一些還能喊上幾句號子的老人,但一無所獲。一位在飯店門口曬太陽的老漢弄清楚來意后笑了:“現如今誰還懂那些號子?都是大型機械干活,不管是黃河號子還是勞動號子,用的人少了,自然懂的人就少了。”
  
    幾千年來,黃河河工和黃河兩岸的人民在與天斗爭、與河斗爭的艱難歷程中迸發出吶喊,這就是傳承千年的黃河號子。黃河號子既是勞動者能力的表現,也是本地區或本行業悠久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傳統搶險復堤場面和民間施工時的號子聲逐漸淡出。“黃河號子”曾響徹千里長堤,而現在掌握黃河號子者寥寥無幾,愿意去傾聽、了解黃河號子的人更是屈指可數,這或許就是黃河號子淡出人們視野的原因。
  
    “我目前只能盡量培養兩個侄子對黃河號子的興趣,希望他們能夠學會。”李富中感嘆說,“漫漫申遺路走到一個站點,其保護之路才剛剛開始……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情還有許多許多”。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2010-06-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