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商丘市四平調劇團演出傳統節目《小包公》。
2月28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四平調表演藝術家拜金榮因病逝世。大師的仙逝,讓人們再一次注意到了四平調這個全國稀有戲曲劇種。商丘市四平調劇團自上世紀50年代成立以來,創造了多次繁榮,贏得了很多榮譽,也唱響了豫魯蘇皖一帶,并獲得了“天下第一團”的美譽。但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目前商丘市四平調劇團的處境很尷尬:演員奇缺,樂隊無人,無法演出整場劇目;演員面臨斷檔,傳承乏人。當前,商丘正在強力打造文化名市,希望四平調劇團的處境能引起有關領導和部門的重視,為他們創造更加寬松的生存、發展環境。
起起落落夾縫謀生
四平調以善唱著稱,又極富民間風味,其聲腔圓潤,悅耳動聽,深受廣大群眾喜歡。它吸收了評、越、呂等劇種的部分唱腔,通過各類形式的豐富表演,形成了節奏樸實、曲調優美、抒情纏綿、四平八穩的獨特風格。由于四平調唱腔獨特,形式靈活,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尤其在農村很受歡迎,因而它一出現便在豫魯蘇皖地區迅速走紅唱響。
商丘市四平調劇團的前身是芒碭昆侖劇團、芒碭大眾劇團,于1950年被政府收編,改名為商丘市人民劇團。1945年到1955年是四平調艱苦創業的時期。當時,劇團里30多人攜家帶口,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跑。劇團每到一處,先遭白眼,后才有掌聲。直到1956年,鄒愛琴主演的《陳三兩爬堂》在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中一舉奪魁,使四平調的影響力迅速擴大,掀起了“女學鄒愛琴,男學王漢臣”的熱潮。四平調的第二代傳人拜金榮是1950年加入四平調劇團的,因成功演出“小包公”而紅遍大江南北,四平調劇種也為之聲名大振、聲名遠播。繼山東成武、金鄉之后,河南范縣、長垣,安徽碭山,江蘇豐縣、沛縣,山東曹縣等地紛紛成立四平調劇團。
但隨著“文革”開始,人員調離下放,藝人橫遭批斗,甚至被打入“牛棚”,演出被禁止。四平調和其他劇種一樣陷入低谷。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文藝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這時候,商丘市四平調劇團重建。在加快劇目建設的同時,加大音樂改革發展之力度。豫魯蘇皖四省八團代表,集中于商丘召開四平調音樂座談會,統一規范了唱腔板式名稱,制定了音樂發展主攻方向,成立了蘇魯豫皖四平調音樂學會,收集整理了大量音響資料和文字資料,將增強劇種音樂表現力、加速發展四平調的工作推向一個新高潮。以《小包公》為代表劇目的演出,轟動了大江以北廣大區域,乃至京都。那時候的《小包公》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流行,大人小孩都能哼上兩句,一時成為四平調劇團的“拳頭產品”,唱響豫魯蘇皖。
“天下第一團”再放異彩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傳媒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戲曲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漸漸被人們淡忘,觀眾群體越來越少,在這種形勢下,四平調逐漸步入低谷,周邊省縣四平調劇團相繼消亡。商丘市四平調劇團由于隊伍因“十年動亂”而形成斷層,演員結構迅速老化,人員得不到充實,除退休職工外,僅有10余名演職人員,而且設備破舊,無法更新,難以堅持正常演出,加之現代媒體的快速發展,文藝形式更趨多樣化,以及經濟大潮的沖擊,使劇團經濟日陷嚴重困境。
2000年春,四平調第二代傳人拜金榮隨河南梨園春劇團赴京演出,受到中宣部原部長丁關根的親切接見,并獲得了“天下第一團”的美譽。這既是一種榮譽,但也說明一種處境,一種面臨消亡的處境。
商丘市四平調劇團也得到河南省文化廳、商丘市以及梁園區有關部門的重視。為了不讓這一稀有劇種消失,2002年以來,在拜金榮和付梅等演員的努力下,四平調劇團逐漸恢復排練。2003年11月,劇團在人員不夠、沒有資金投入、舞美燈光設備十分簡陋的條件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就把《啞女告狀》搬上了舞臺,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2004年1月8日,四平調劇團在商丘宋城影劇院匯報演出了大型古裝劇《啞女告狀》,這是他們20年來第一場恢復演出。9日,四平調劇團舉行了復出掛牌儀式。同年,《啞女告狀》在全省首屆稀有戲劇曲藝匯演中榮獲“金鼎獎”演出金獎,付梅、李力、代玉婷3位演員榮獲個人表演金獎。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用自己獨有的藝術形式為人民服務,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贊譽,并作為稀有的戲曲劇種,被納入首批河南省民間民族文化保護工程實施項目。以付梅為代表的第三代商丘四平調優秀青年演員在全國和全省的戲曲大賽中頻頻得獎。在一次河南省青年戲曲演員大賽中,付梅奪得銀獎;在全國國花杯大賽中,奪得金獎;在河南省少數劇種會演中,一舉奪了5個金獎、1個銀獎。四平調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海峽內外重放異彩。但不久,由于多種原因,四平調再次陷入發展的低迷期。
處境尷尬的四平調
2006年6月,四平調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鄒愛琴、拜金榮被確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昨日,梁園區文化局分管四平調劇團的副局長喬迎雪告訴記者,目前,商丘市四平調劇團面臨一個很好的政策發展環境,國家為搶救四平調的傳統劇目撥給了一定的資金,基本上不再為排戲的經費發愁。2011年,國家再次撥給30萬元,資助劇團重排四平調經典劇目,他們準備重排傳統經典劇目《梅香》。
但劇團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缺演員、樂隊。喬迎雪說,劇團是文化局下屬的差供事業單位,只有22人的編制,在享受著財政70%的工資。而在這22個人中,有7名女演員,4名男演員,其中還只有一名男演員可以登臺唱戲。而劇團基本沒有樂隊,一個高胡兼主弦至今沒有編制,每月只有400多元的工資。而要演出一場大型的古裝戲,至少需要40多人,人員奇缺。每次有大型的演出,他們就要把已經退休的老演員請回來,然后再從其他劇團請些唱過四平調的演員,然后再請樂隊。否則,根本無法演出。
2月11日,劇團在梁園區劉口鄉南會館村演出5天,很受觀眾的歡迎。但群眾不知道的是,為了節約開支,他們自帶被褥,晚上打地鋪,自帶廚師做飯吃。劇團的人員大都是身兼數職,演員也是演出多個角色。剛才還演著宮女呢,下了臺就要換妝上場站班。幾個主要演員要客串多個相似的角色,有的還帶病上場。拜金榮的親傳弟子拜小榮說,看到觀眾那么喜愛,他們演出也就更有勁了,累點、苦點也值了。
“缺少演員和樂隊已經嚴重制約了四平調劇團的發展,甚至危及到了劇團的生存。”喬迎雪心情沉重地對記者說:“作為一個國家非物質遺產項目,而且是目前全國僅存的四平調劇團,如果在我們這一代失傳了,我們將是罪人啊!”
喬迎雪告訴記者,為了求生存和發展,他們成立了四平調理論研究會,挖掘整理四平調的資料,并積極申報非物質遺產的傳承人。同時,他們正在為劇團申請編制,希望能招來一批演員,并留住他們。“沒有演員,也就沒有劇團,四平調何談傳承和發展呢?”
劇團也在和商丘市戲校聯系,希望能在學生中培養一批四平調小演員,既是為劇團引進新生力量,也是為傳承四平調作好演員儲備。
當前,商丘正在強力打造文化名市,而保護、傳承好具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金字招牌的四平調將是打造文化名市的一個重要內容。記者也希望劇團的處境能引起有關部門領導的重視,為劇團的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使這個深受群眾喜愛的劇種能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