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琴書 從廟堂到戲場
2014/8/11 18:06:0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豫東琴書是商丘市本地曲種,其發源地就在以商丘市為中心的豫東、皖北、魯東南一帶。1988年,當時的商丘地區文化部門曾對全地區琴書藝人進行普查,得到的數據是:全地區登記藝人972人,豫東琴書藝人233人,占藝人總數的24%。就人數而言,在商丘,豫東琴書是僅次于河南墜子的第二大曲種。
豫東琴書在民間影響廣泛,曾傳唱于商丘市,因時代變遷及人們文化欣賞角度的改變,也成了瀕危曲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活動中,柘城縣及民權縣對這一曲種同時上報,被批準為兩縣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豫東琴書 曾經風行豫東
琴書,因演唱時用揚琴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在我國,琴書的種類很多,有北京琴書、翼城琴書、武鄉琴書、豫東琴書、徐州琴書、山東琴書等。各種琴書起源不一,大多是由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
流傳于商丘市的琴書統稱豫東琴書,具體起源年代不詳。據寧陵縣琴書老藝人張繼孔講:傳說,琴書最初發源于周朝。當時伴奏樂器較多,謂之大曲子,僅限于宮廷演唱。在以后普及流傳過程中,伴奏樂器逐漸減少,遂轉化為小曲子流傳民間。據《商丘地區曲藝志》記載,夏邑縣的豫東琴書有6代傳人,第一代何新廣(1851年生),第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第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第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第五代蔡永連(1933年生),第六代王子亮(1954年生)。從第一代何新廣算起,商丘市豫東琴書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一段時期,河南墜子在豫東民間異軍突起,大行其道,很多大鼓、評書藝人開始改唱墜子。在這種情況下,豫東琴書仍然穩住了市場,并得到發展。
曾經,豫東琴書在商丘市流傳極為廣泛,商丘市的鄉間都曾有過豫東琴書藝人的足跡。商丘市民間曲藝人物志上,豫東琴書藝人占了很多篇目,而且,這些藝人在商丘市分布廣泛。如,民權縣王莊寨鄉的肖書太,不僅以善唱著稱,而且撥得一手好古箏,收徒甚多,紅極一時。寧陵縣有豫東琴書藝人張繼孔,在山東民間相當出名的山東曹縣琴書藝人程紀良,還是他的徒弟。柘城縣有劉廣會、韓巧蓮、魏彩霞、徐長峰、葉文進。虞城縣有孫廣燦、張玉蘭。永城市有萬新太、蘇登海、劉春芹等。他們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影響一方,深受群眾稱贊和尊重。
由于所處區域不同,在商丘市不同的地方,豫東琴書的唱腔也有變化。僅以梁園區、睢陽區為例,梁園區北部,因與山東接壤,豫東琴書中山東琴書味很濃。而市區附近,豫東琴書則有河南墜子味。在睢陽區東南部,豫東琴書頗有豫劇味。
豫東琴書 從廟堂到戲場
琴書剛形成的一段時期,琴書藝人一般是被一些達官貴人或有錢鄉紳請入客廳演唱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前,農村廟會上沒有琴書藝人的位置,琴書藝人不在廟會這樣的雜亂場合演唱。即使被盛情相邀去廟會演唱,琴書藝人也要求組織方在廟會旁邊專門找一個大院子。琴書藝人不像其他曲藝藝人可以手舞足蹈、隨心所欲。在達官貴人及有錢鄉紳家里演唱,要雙目微睜,不能左顧右盼、搖頭晃腦。因為聽書的不是老爺太太,就是夫人小姐,稍有疏忽,就可能帶來麻煩。琴書藝人一般只在唱、彈、拉、打(揚琴)方面做文章,不得有任何表演動作。表演時,大多耷拉著眼皮,打琴人的視線一直在琴身上。
琴書藝人的人數不固定,少者1人,多者5人;樂器的位置一般固定,其主要樂器揚琴居中,軟弓京胡、二胡在左,曲胡、三弦置右,呈扇面形。豫東琴書的演唱方式分單口、雙口和群口3種。商丘市流傳的豫東琴書多為群口,一般表演者3人以上,分擔曲目中的不同角色,把唱、念、做、打(揚琴)、拉緊密地融合為一體,聲情并茂。
豫東琴書擅長于敘述故事,抒發感情,有說有唱,以唱為主。豫東琴書的道白簡約,旋律優美婉轉,抒情纏綿。因此,琴書藝人要有高超的樂器演奏技能。在琴書場所,聽眾不僅為聽故事之奇,更是為了欣賞琴書那清麗動情的唱腔和悠揚悅耳的音樂。
新中國成立后,琴書從達官貴人的廟堂之上逐漸走進民間,成為廟會及農村街頭上的曲藝品種。因這種場所的改變,表演形式也隨之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多琴書藝人開始在表演中吸收其他曲藝的特點,加進了一些手勢、步法、軀體語言。拉軟弓京胡和彈三弦的藝人有時候也配合劇情,時而站立,時而原地轉體,時而昂首揚目,時而低頭晃腦。其他人還會把手中的樂器當成戲中的兵刃,舞動起來作策馬揚鞭狀或舞槍弄棒狀。這些軀體語言的融合,使琴書的表演效果明顯地向前邁了一大步。
1978年,為了適應農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和農村文化宣傳工作的需要,柘城縣人民政府組建了以著名豫東琴書藝人劉廣會、韓巧蓮、徐長峰等為骨干的說唱團(又叫曲藝團)。說唱團勤奮敬業、銳意創新,經常在戲臺上以河南墜子、豫東琴書等形式進行表演。1980年,劉廣會、馬忠臣等人大膽創新,將傳統曲目《回龍傳》、《五俠劍》改編成連臺曲藝劇,以河南墜子和豫東琴書的唱腔韻調,以戲劇舞臺形式演出,很受群眾歡迎。
1998年,我省著名曲藝作家張久來應邀至柘城采訪并編寫戲劇《黑老吉》時,受柘城縣說唱團連臺曲藝劇的啟發,將《黑老吉》一劇的唱段全用河南墜子、豫東琴書、河洛大鼓等曲藝唱腔演唱,稱為“曲藝劇”。此劇經省歌舞劇院排演,在河南省第七屆戲劇大賽中一炮打響,榮獲一等獎。2002年冬,柘城縣說唱團資深演員徐長峰自掏腰包,投資3萬多元,購買了服裝、道具、音響等舞臺設備,組織20多名曲藝人員重新排演連臺曲藝劇。2004年春,該團正式把這種以河南墜子、豫東琴書唱腔為主的連臺曲藝劇的表演樣式定名為“墜琴劇”。
墜琴劇是河南墜子、豫東琴書等曲藝的合成劇,它并不是豫東琴書的演變,在墜琴劇中,只是有豫東琴書的表演形式。隨著這種表演形式,豫東琴書也徹徹底底地從廟堂走進民間,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品種。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旅游資訊(20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