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曲苑怒放一剪梅——河南墜子書

2014/8/14 17:02:22 點擊數: 【字體:

曲苑怒放一剪梅——河南墜子書
 
    圖為李冬梅正在表演河南墜子書
    
    “好一個元帥楊延景,他人歡馬叫出了征,前面跑的是馬隊,后邊緊跟的是步兵,刀一層、槍一層,刀槍劍戟耀眼明……”
       
    這一優美動聽的唱段便是河南墜子書《楊家將》,如果用別的曲調來演唱,可能就是另外的一種韻味,而河南墜子書的演唱風格,則是無可取代的。然而,對于今天的許多人來說,都是久違的一種曲調了。
       
    2010年12月,河南墜子書被新鄉市人民政府批準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項目的傳承人是原陽縣從藝41年的曲藝家李冬梅。
       
    一日,記者走近了李冬梅,走近了河南墜子書。在李冬梅的家中,記者親眼見到了簡板、醒木、小釵和書鼓,欣賞了那曼妙的墜子弦,清脆的簡板聲,想不到一種久違的情愫在這里找回了。
       
    據《原陽縣志》和《原陽曲藝志》記載,河南墜子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3年歷史,由1868年出生在原陽路寨鄉小寺村的谷學太,從太康縣學唱道情,又到山東、河北討飯學唱山東大鼓、平劇,到開封學唱河南墜子,把自己學過的其他劇種的唱腔技巧揉進河南墜子唱腔內,形成了河南墜子書獨特的唱法。1889年老藝人谷學太回到原陽,把河南墜子書也帶到了原陽,他也成為原陽河南墜子書的第一代創始人。為養家糊口,谷學太找到拉墜胡的范大聲,兩人設攤位賣藝,到處演唱,后又相繼傳承給原陽人孫德生、張永發、王永安等17人之多。其中第二代傳承人張永發一度名震京津,被譽為“蓋河南”;王永安獲全國墜胡比賽第二名。
       
    1951年,原陽縣文教局組織曲藝組為抗美援朝擴軍作宣傳演出,大部分節目都是河南墜子書。1956年,原陽縣成立了“原陽縣實驗曲藝隊”,業務由文化館曲藝干部承擔輔導,河南墜子書的傳承人賈思功、張理平、張運中等人系主要骨干。1973年,原陽縣成立了15人組成的曲藝說唱團,河南墜子書的傳承人姚福召、高金省、李冬梅系主要骨干。這期間,李冬梅又拜省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胡秀芝為師,結合教學實踐對河南墜子書進一步創新,使河南墜子書表演的風格日臻完善。她不但表演河南墜子書,而且還創作墜子作品,她為填詞創作《大宋金雞記》,曾到了忘我的境地,在做飯時沒把米下到鍋里,倒是下到了水缸里……
       
   李冬梅在外地演出,她演唱《拉荊笆》、《舍子救母》等苦戲,臺下的一位老太太抽泣不止,女兒怕老人犯病,就把老人攙著離開了演出現場;她演唱《大姑娘上轎》、《花轎送子》等喜劇,觀眾們笑得肚子痛;觀眾們完全沉浸在了墜子書所表現人物悲歡離合的故事中,他們和書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忘卻了現實生活中的凄苦與煩惱,單調和寂寞,這難道不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和享受嗎?
       
    李冬梅還把山東琴書、民間小調、三弦書、大調曲子、道情等優秀唱腔、技巧,巧妙地揉進墜子唱腔中,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她的說唱代表性的曲目有《楊家將》、《呼家將》、《四馬投唐》、《宋王私訪》、《一塊銀元》等30多個中短篇小段子。自編自演的節目有《家庭風波》、《女婿給岳父找對象》、《陳平過河》、《草簍記》、《舍子救母》等,曾多次獲獎。
    
    李冬梅的河南墜子書1987年獲新鄉市曲藝調研節目創作獎、表演二等獎;1989年,中國唱片公司廣州公司出版發行磁帶《口媳婦變驢》暢銷東南亞;1994年獲新鄉市紀念“五四”75周年文藝匯演優秀演員獎;2003年獲第八屆河南省小戲小品曲藝大賽表演二等獎、節目綜合獎銅獎;2006年被河南電視臺《城市守望》欄目聘為特約演員,獲省守望之星才藝明星大賽優秀表演獎,同年又獲“寶豐杯”河南省鼓曲唱曲大賽演唱二等獎;2007年獲新鄉市第五屆老年人文藝匯演墜子金獎;2009年,原陽縣委、縣政府授予其“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現在的李冬梅,已經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新鄉市曲藝家協會理事,原陽縣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成為怒放在黃河岸邊的一剪梅。
    
   國家一級編劇、原陽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魏明忠先生說:“李東梅的墜子書表演節奏流暢,吐字清脆,唱腔婉轉,板眼規整,嗓音圓潤,樸實明朗而又不失深沉含蓄,演唱節目多,流傳影響面大!”
    
    河南墜子書是以當地方言說白,以墜子唱腔為獨特唱腔旋律來敘述故事情節的站唱表演藝術。主要樂器有墜胡、腳梆、簡板、醒木、小釵、書鼓、二鑼。
    
    其表演方式分自拉自唱、一拉一唱、一拉二人對唱、多人伴奏一人說唱和兩人對唱多人伴奏5種。表演者多是一手執剪板擊節拍,另一手配合唱詞作表意性動作進行演唱,也可左手拿剪板,右手執鼓箭,在開場和間歇中擊鼓,開書后用剪板擊拍節演唱。還可以在前奏和間歇時用左手拿小釵,右手拿筷子或敲、或打、或劃,開書后小釵和筷子執于左手,用筷子壓敲小釵打節拍,右手配合唱詞做表意性動作進行演唱。河南墜子書分長、中、短篇,曲本結構由引子、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短篇說唱開門見山,以唱為主;中篇有說有唱;長篇分章說唱。表演技巧包括說、唱、做功。說功講究引白、韻白、話白、散白、貫口白、快口白、口技;唱功講究尾音歸韻,定轍定腔、起腔、吞字、壓轍轉腔、運腔臥嗓;做功講究形似、神似、情似、模擬、特技、道具操作技巧。其風格為表演節奏流暢,吐字清脆,唱腔婉轉,板眼規整,嗓音圓潤渾厚,樸實明朗而又不失深沉含蓄。河南墜子書系板腔體音樂,唱腔結構形成多以慢板在前,節奏逐漸加快,至高潮時或反復或加點綴性的花腔,最后以快板結束全段。其基本組織方式是前奏、引子、起腔、平句、落腔、平句。其音樂板式分引子、起腔、平腔、落腔、哭腔、花腔、寒韻、三字緊、五字嵌等,對演員的總要求是:唱要音美,說要出彩,做到酷似、伴奏和諧、技藝全面。
    
    河南墜子書不僅在原陽擁有百年歷史,還流傳到周邊四個省的多個地區,不但繼承了河南墜子的曲藝藝術,還揉進了多曲種的優秀音樂旋律和民族歌曲、民間小調,豐富發展了河南墜子書的表演藝術、表演形式、表演內容;同時又直接運用到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中,對其加強保護,于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具有顯見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
    
   在河南墜子書藝人之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想受窮,鉆大棚;想受罪,去趕會;想享福,說愿書。”然而,對于今天來說,都已經時過境遷了。
    
    河南墜子書精彩的唱詞,幽默的唱腔,給觀眾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那難舍的情結,原來盡在這濃濃的鄉音之中呀……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新鄉網(2011-11-1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