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墜子 鄉音如醉
2014/8/14 17:17:0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民歌有云:“家鄉聲啊家鄉音,鄉音一句重千斤。”
河南墜子和豫劇一樣,不僅在中原倍受歡迎,在北京等地也不乏演唱名家賜很好的觀眾緣。說開封是戲劇之城決非妄稱,它不僅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河南墜子也來源于這片沃土。張履謙著的《相國寺民眾娛樂調查》一書中曾經記載:“宣統年開封已有墜子研究會,會員二百余人。”書中還說,“最早相國寺中唱京奉大鼓、山東大鼓的很多,自河南墜子闖入以后,唱大鼓的姑娘們都逃之夭夭了。”由此可見,由清末民初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間,河南墜子在開封已經很盛行,已成為地方特色鮮明的曲藝品種了。這種與土地共鳴的藝術,人們往往當作鄉音來聆聽。從開封走出的青年學者劉士林,本不太喜歡豫劇和河南的地方曲藝?伤趶V東時偶爾聽到別人唱了豫劇和河南墜子,親情激蕩,一下喝醉了,他是醉在了忘不掉的鄉音里。
據調查,河南墜子產生于開封縣招討營小喬莊。招討營過去是個很有名的小鎮,在宋代是重要的軍事駐地。那時,軍隊外出征戰,各路招討元帥班師回朝,就在此下馬歇兵,一邊休整部隊,一邊等待皇帝的召見。足見招討營是開封東城外的重要門戶。小喬莊在招討營東南15公里處,有潘喬、王喬、陳喬、杜喬等6個小自然村組成。村里有個喬治山,同輩排行第二,人稱喬老二。喬老二是清朝嘉慶年間人,從小喜文愛唱,跟著師傅在開封學唱三弦書,天資聰慧,勤奮鉆研,唱過書沒事時,就拿馬尾在三弦上拉,拉著拉著,慢慢拉出技巧來,音樂很好聽。出師后再演唱三弦書,不用三弦彈,用琴弓拉著唱,唱的曲目是《玉虎墜》,越唱越好聽,越唱越有味兒,群眾非常歡迎,聽者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大家都稱他是唱墜子書的。由于流行主要在河南省內,開封又是當時的省會,故名河南墜子。當然,墜子的唱詞尾音多有兒化,還用墜胡伴奏,也是得名的要因。
河南墜子由小鼓三弦發展起來,主要活動在開封以東,黃河兩岸,北至濮陽,南到太康的長形地帶。其唱腔以大儀封調和小儀封調為主,出自蘭考儀封,是一種很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說唱。清代官居禮部尚書的張伯行,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第一贓官”。他精通詩文禮樂,一生著書103部,時稱張儀封。那里的說唱便叫儀封調。招討營距儀封較近,墜子頗受儀封調影響。墜子最早的書段皆系大葫蘆頭段兒,如《拉蠻船》、《玉虎墜》、《王金豆借糧》、《對繡鞋〉、《李天寶吊孝〉、《小二姐做夢》等,和豫劇祥符調如出一轍。所以,河南墜子是有濃厚開封味兒的說唱藝術,是酒一般濃的鄉情鄉韻。
由于流行的地區和所受其它藝術門類影響的不同,有東路、西路和北路墜子之分,1905年有了墜子女演員,創造了不少新腔。演唱形式有自拉自唱、一拉一唱和對口唱三種,演員手拿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對口時,另一人還打單镲或書鼓;伴奏者拉墜胡,有的并踩打腳梆作為擊節。唱腔有引子、平腔、大小寒韻、牌子、五字嵌、十字韻、快札板等;唱詞基本為七字句,曲目分大中小三種。中長篇故事性較強,唱中加白;小段講究情趣性,只唱不說。
百多年來,河南墜子不斷發展進步,在小喬鄉周圍尤其活躍。每到天晚,月明星稀,各個村落的牛屋里、場院中,隨處可聞悠揚的墜琴聲,多數是農民在自編自唱,自娛自樂。后來,喬莊附近涌現了不少小有名氣的墜子藝人,如劉世祿、馬洪賓、程珂、張三牛、馬雙枝、馬桂枝等,系河南墜子的早期名家。之后,涌現了墜子明星喬清秀,譽滿中原。她原名袁金秀,14歲師從喬派傳人喬利元學藝,改名喬清秀。嗓音清脆,吐字清晰,經苦心鉆研,創造了獨具一格的墜子唱腔,并擁有了“墜子皇后”的美譽。擅長演唱小段,也唱小本書,以《雙鎖山》、《玉堂春〉、《蘭橋會》等享有盛名。
建國后,河南墜子又有了很大發展,這朵曲藝之花分外耀目多姿。著名墜子藝人有王禮中、王元倫父子、任新安、任志敏父子等,出現了墜子世家。開封市文工團有專業墜子演員,以徐寶紅、趙玉鳳為代表,徐的風格委婉悲情,《黛玉悲秋》等段子演唱得聲情并茂,催人淚下。趙的特點是講究聲韻清醇,五六十年代曾受聘上海音樂學院任曲藝墜子教員。李志業是開封專業墜子樂師,在河南省名列錢茅,堪稱墜子音樂的突出貢獻者。稍后又出現了一位新人盧艷妹,形象佳、演唱好,曾以《春催杜鵑》一段赴北京參加中國首屆文藝調演。此段墜子是墜子作家兼演唱家王元倫根據樣板戲改編創作,市文工團曲藝樂隊伴奏,盧艷妹演唱,代表河南省參賽,一時名播京師。
我曾在開封劇場觀看文工團陳亞妹演唱墜子書段,那時觀眾的口味已有很大改變,墜子因為缺少喜劇效果而漸受冷落。聽說后來陳亞妹忍痛割愛拜劉蘭芳為師去學說評書了,心下不覺憾然。
說到河南墜子,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人物,一位生于開封、成名于開封、心系墜子、演唱并研究墜子,悉心培育墜子新人、見證了墜子起落興衰、自成一派的人物——趙錚。1951年畢業于開封藝術學校并留校任教,1955年調河南省曲藝團做專業墜子演員。她博采眾家之長,勇于在繼承中創新,聲腔兼高雅莊重與活泊俊俏之妙,表演有細膩抒情與情景交融之美。從事河南墜子藝術近半個世紀,創作演出曲目百段議嫦。1956年以一曲《摘棉花》唱段在全國音樂周上大獲成功,一舉成名。趙錚涉足音樂創作,唱腔設計刻意求新,可以說卓然成家,自創“趙派”。她為新詞設計唱腔,往往詞到腔來,如有神助。若自己作詞,則詞出腔成,珠璧之合。這一切并非只是天分,也來自日積月累,厚積薄發,從而創立了趙派錢奏、起腔、腔彎、垛句、甩腔、結腔等演唱藝術。她一邊獻身墜子藝術,一邊不斷地培育曲藝新人,已經是桃李滿天下,為墜子的傳承與保護真的身體力行,不遺余力。
1999年6月,已愈古稀之年,《趙錚河南墜子藝術》一書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她總算長出了一口氣,了卻了一份心愿,盡到了一份責任。該書共收入她創編演唱的河南墜子精品唱段24部,每部后面都有專家的藝術評論。在我看來,這不單單是一本書,更是一腔對河南墜子藝術赤誠的愛,是字字浸著心血的回首百年、繼往開來的情結,是一座用鄉音鄉情壘起來的山峰。
想不到如今墜子會走到需要搶救的境地,比豫劇的保護更有緊迫感。有時一走神兒,我仿佛還在臺下大瞪著雙眼聆聽白發趙老太在字正腔圓地演唱《雙槍老太婆劫刑車》呢。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七正網(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