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文藝 >> 瀏覽相關信息

不要動俺的河南墜子

2014/8/14 17:20:49 點擊數: 【字體:

     不要動俺的河南墜子!
 
    這幾天有時間,把論壇的帖子看了幾篇。感觸頗深。
 
    我家住豫東。小的時候,也是經常聽到河南墜子和大鼓書。村里有個唱大鼓的,好象 叫四海,但是在自己村里唱的不多。外地的也有。主要唱大鼓書(大鼓,鼓板或一對銅板,銅板半月形,就象山東快書用的。個人感覺應該銅板是大鼓書的正式用具?),敲琴(我們叫敲琴,應該是揚琴吧,一把或兩把墜胡,)。墜子(說唱墜子的時候,好象是不用“敲琴”的。只有一把或兩把墜胡,有的 時候還用大鼓,呵呵,應該是藝人兩種都唱吧,正經墜子是不是只用墜胡?)。
 
    說書的方式很簡單。到晚上,架子一支,(現在想來,應該也先和村里的頭面人物或大隊打過招呼),家伙一打,人自然就聚了起來。在誰家家門口唱,誰主動端來開水。沒有什么講究的。有時候聽到鄰村里響起大鼓,自然也有人往那里跑。那時候一到晚上,非常寧靜,除了雞鳴狗叫自然的聲音,或者叫孩子回家吃飯的聲音,別的沒有什么嘈雜。一個村里放電影或唱大鼓,幾個村里都聽得見。不像現在,電視阿,音響阿,機器阿,雜七雜八,鬧哄哄的。人差不多了,先唱書帽,一個小段,有頭有尾。熟悉的藝人有時候還加點葷腥,開幾句玩笑。然后是大書。開首是做詩:什么四句為詩,八句為綱,一十六句為。。三十二句。。什么的。(誰還記得,請在論壇里發出來,謝謝)四句定場詩后開書。大書要唱十幾個晚上。每個藝人唱的多少有點差別,大概是因為說書的各有師承,口口相傳,水平高的藝人有時候自己還要加點發揮。(現在回想那時候的場景,真是心向往之。。。呵呵)
 
    后來生活好了點,有了錄音機之后,除了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磁帶外,家家都有幾本或成套的墜子或者大鼓書的磁帶。到合肥上學時,在一個舊貨交易市場上,發現地攤上很多大鼓書和墜子的磁帶。很是勾起了兒時的記憶。買了不少,回宿舍自己聽。才知道大鼓書和墜子是不分家的,象郭永章和朱立忠,都是兩者都唱的。安徽北部和豫東口音差不多,流傳的鄉村藝術也差不多。估計山東交界的和蘇北也有很相似的空間。
 
    這兩年重新開始聽墜子。從論壇里下了不少。然而越來越感到不安。擔憂的是,那種原汁原味的傳統藝術是不是還能保存下來,還能繼承下來。誰來繼承?誰來傳承?現在聽胡中花聽韓淑英聽陸文芝聽莫紅梅等人的墜子,還能聽到濃郁的鄉土氣息,聽到從兒時一直以來的那種原始的味道。尤其是張桂銀、周春言的大鼓書打蠻船,正經是混合著泥土味道的經典。(估計有些人是聽不了的。呵呵,有意見可以商榷嘛)。真是擔心這種味道在一些所謂精英人士的鼓搗下,會不會走了味,變了形!浪子兄說的張楷,我偶然聽了幾段,一開始以為聽錯了,對著屏幕,睜大眼睛,拉長耳朵,還真的沒有聽出什么味道來,只是心里非常不舒服,好象被兌水的醋泡了,又好象堵了一團棉花。看來我比老幾位還麻木一些,沒有到要吐的地步。呵呵。不好聽的說,曲苑雜壇就是一個大糞坑,在創新的名義下,多少好玩藝被糟蹋了。就是郭德綱說的,你話都說不利索,你教我怎么說相聲!呵呵。至于北京流派的幾位老藝術家,說兩個字,就是“精致”。也是北京的風土使然。和現在河南的墜子已經隔了一層紙了。但骨子里還流著原始的血液。傳統相聲武墜子里一段小寡婦上墳,風韻不減,只是修飾到了高雅的地步。
 
    其實我并不絕對反對墜子的進步。任何藝術都在改進。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自然的發展。早期的老藝術家文學水平不是很高。說書只是一門手藝。師徒口口相傳,難免有許多謬誤之處。唱詞也有重復、拉雜等現象。現在的藝人,水平在提高,藝術在進步,隨著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寬松,以及廣大愛好者的關注和努力,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地步。改是要改。但是小改不是大改。風味不能變,根子不能丟。什么時候把根子丟掉了,這個藝術也就沒有了。(真是大白話阿,也是大實話!呵呵)
 
     河南墜子來源于鄉村。扎根于民間。發展也在民間!
 
    我相信,河南墜子、大鼓書以及其他民間傳統藝術是有前途的!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梁庚義易學網(2011-11-16)
0
下一條:聽墜子上一條:河南墜子 鄉音如醉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