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演出環境多么簡陋,只要大鼓一響,精神頭便來了
演出結束后,王玉功悠閑地喝著大碗茶
精心調整心愛的鼓架
安靜的小院里,晚飯后搖著芭蕉扇哼上幾板
一桌、一椅、一個燈泡就可以演出了
雖然已近中秋,宜陽縣白楊鎮南留村依然有點悶熱,剛演出完河洛大鼓的王玉功出了一身汗,咕咚咕咚地喝著鄉親們準備的大碗茶。
60多歲的王玉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洛大鼓”的代表性傳承人。
王玉功出生在宜陽縣韓城鎮窯上村。50多年前,王玉功在村里的打麥場上第一次聽到了河洛大鼓。表演者將細細的鼓槌在圓鼓上一敲,兩片月牙銅板一打,墜胡伴奏,大鼓書段子張口就來。一時間,王玉功便著了魔,一聽說三里五村哪里有說書的,撂下手中的頭就往那里跑。聽人家唱唱,自己哼哼,也學會了不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王玉功拜宜陽縣曲藝隊的老藝人楊克奇為師,對河洛大鼓的唱腔、調門、表演技法等進行了更加深入系統的學習。
1973年,王玉功任宜陽縣曲藝隊隊長,他常年帶領縣曲藝隊的人員翻山越嶺、上山下鄉,給廣大農村群眾送去歡笑。2010年他創作的《農家書屋好處多》在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發起的全國農家書屋閱讀講演活動中獲得“最佳風采獎”,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如今,王玉功老兩口還居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簡陋小屋里。說到50年來從藝生涯的感受,王玉功深情地說,說了一輩子書,感到最欣慰的是精神上的充實,能給群眾送去歡樂更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滿足,群眾開心,咱都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