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道,非常道——信陽茶道的情禮藝
2013/8/20 16:48:3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喝茶是一種儀式”這句話雖不知出自誰人之口,卻也使口干舌燥欲豪飲者心升肅穆,忘卻了干渴,平心靜氣的端坐,以求清香入境。
茶葉1100多年前由遣唐使傳入東洋,當時正是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請人喝茶無異于擺闊。貴族家里有幾斤茶葉,那就是身份財富的象征。
日本人對茶的敬重體現了大和民族的個性。日本織豐時代茶師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后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后的人若喝不到,難免械斗,更有甚者切腹自殺,血濺當場。
后來日本人把禪的內涵注入到飲茶之中,謂之茶道。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佗”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閑來邀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凈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被日本人奉為茶道的真諦。
但茶道之源在中國。
信陽茶道之——情
中國是茶的故鄉。有人說,中國人性格像茶,總是清醒、理智地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話頗有些道理。
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要在明心中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塵;儒家以茶勵志,溝通人際關系,積極入世。其實這種表面的區別卻有包含中國人的精神內涵,那就是“平靜、和諧”。
信陽地處中原腹地,信陽人種植茶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商代。到唐朝,信陽的茶葉就成為敬奉皇帝的貢品。史書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義陽土貢品有茶。”義陽就是現在的信陽。傳說,武則天患病,御醫開出藥方用信陽茶為引,藥到病除,這位中國絕代女皇心中大悅,賜黃金白銀在茶山車云山修建一座千佛塔,以鎮妖孽,保茶鄉一方平安。
有茶自然有道。
人在信陽,無論各色人等,朝野雅俗,幾乎人人皆有嗜茶之好。人稱茶為“國飲”,這個稱謂無疑把喝茶上升到了一個神圣的高度。但在信陽人看來,喝茶就是一種習俗。沒有了信陽毛尖清新的芳香,就沒有當地人恬靜優雅的生活。有人文學者探討信陽的民風民俗,研究了許久,才發現信陽人的文化都融入在芳香的毛尖茶水之中。
信陽有當地特有的茶飲文化,我們姑且謂之“申城茶道”。
有朋自遠方來,必先上茶,不上茶就顯示不出主人的熱情,這是信陽人一般的家庭禮俗。如果客人不飲茶,主人便會覺得對方嫌棄自己招待不周,感到手足無措、言語不暢。如果來客是位煙君子倒還好,若不會抽煙便更覺無趣。在信陽,不倒茶意味著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續茶,則表示片刻即走。往往是一杯熱茶捧著,親朋好友的敘談才親密無間,氣氛融洽。
茶成了好客的信陽人交友的重要形式,如同某些地區朋友相聚必要飲酒一樣。客人來請喝茶,客人走了要送茶,對遙遠的友人,信陽人還喜歡寄一包新茗送情誼。茶,在信陽友情的錦緞上,猶如織錦的金梭,往返穿行,運載著縷縷情絲和綿綿厚義。
信陽在喝茶上十分講究,極儒雅,極繁文縟節,貴族氣十足。在信陽以茶敬客,敬客的茶要好,沏茶的水要好,茶具舊時多用茶壺,先泡茶后倒茶水,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用茶杯直接泡茶,否則視為不大方、失禮。茶具一定要用透明的玻璃杯,沸水要落了滾才可沏茶。杯中放了茶葉,注入淺水,但并不飲,而是倒去浮沫再注水,這叫“洗茶”。經過了這番洗,茶方可飲。送給客人的茶水不是十足的滿杯,而是七成滿,俗稱“茶七酒八”。茶杯是絕對不可蓋的,這既不同于北京的蓋碗茶,更不同于閩南的功夫茶。
信陽人飲茶無論城鄉都講究一個觀賞美,客人到來,一溜十幾個玻璃杯亮晶晶排開,依次放入茶葉后要注入淺水洗茶,而后再一一斟滿,一杯杯捧到客人手上。
如果你有一天真的來到信陽人家,看到主人不厭其煩地為你做著這一切,當你捧起杯來,但見杯中綠葉徐徐而落,一槍一旗漸次展開,茶汁瑩綠剔透,猶如人捧了塊芳香四溢的翡翠時,你會覺得有這樣的茶喝著,就是給個神仙你都不愿去做的。
主人在陪客人飲茶時,不斷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會及時續茶,使茶湯濃度保持一致,水溫適宜。到信陽作客,飲茶應慢飲細啜,邊談邊飲,不可狂飲暴喝。客人喝足,倒掉殘茶,即示意不再飲用,否則,主人還會給客人續茶。
茶將茶鄉人的樸拙純厚天長地久地澆灌在山鄉村嶺,茶已與信陽人血脈、魂魄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它那清純簡潔、內涵豐富、苦中有甜、甘味無窮的品性正是茶鄉人所崇尚的精神品格。信陽人又把濃濃的友情泡在這釅釅的茶汁里,款待四海友人,八方賓朋。
早春三月,谷雨前后,豫南山鄉的萬畝茶園新芽吐翠,生機盎然,山山坳坳綠得那么博大,那么純凈,那是信陽茶農孕育了千百個日日夜夜的真情和汗水,八萬個芽葉才能采摘出一斤優質毛尖茶,信陽茶是最濃縮的愛,最凝練的情!
信陽茶道之——禮
信陽人,不僅客人登門要以茶敬客,真誠恭謹,絕無懈怠,而且親朋好友之間的往來,也多以茶為禮,饋贈酬和,絕不疏忽。這是信陽流傳了千百年的純樸習俗。
信陽民間,逢年過節或日常拜親訪友,雖然包裝簡陋,卻是他們親情和友情的真誠傳遞。友人,特別是來自遠方的好友,短暫的歡聚之后,臨別之時意猶未盡,以自產的茶葉為贈,不僅是友情的展現,也是對友人深深的祝福。
赴外地看望多年未見的好友同窗,戰友同事,一包信陽毛尖必不可少。送茶表達的不僅僅是濃濃的故鄉情和同窗情,還有互相的思念和永不褪色的友誼。在外地學習工作的信陽人從故鄉歸來,也總不忘帶點上好的信陽茶,贈同學、同事,或沏上一壺,與友人細啜慢品,清談闊論,講述和抒發的是信陽人純樸的情懷。
簡單而質樸的茶,成為友誼的厚重載體,無須寒暄,就能表達出濃濃的情意。在信陽人眼里,茶是不媚不俗的天然禮品,簡樸厚重、天然率真,而又飽含真情。把它贈與德高望重的長輩或最尊重的長輩,不顯士氣寒磣,卑微不尊。茶是無價的,它的純潔和清雅,是洋酒和咖啡不可比擬的。茶作為禮品是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上下級之間、師生之間,它體現著默默的感激、尊重和純樸無暇的友情;朋友之間、知己之間,它是赤誠的袒露和無盡的深情。
更難能可貴的是,茶是尚未被世俗所污染的禮物,茶的淡泊、純凈、高潔的本性,是啟發人們修身悟道、追求完美的楷模。君子之交淡如水,縷縷茶絲有濃釅。以茶為禮的風習,也就成了信陽經久不衰、歷久愈濃的茶俗。
信陽茶道之——藝
信陽人喝信陽毛尖茶不用壺和蓋碗沖泡,而用玻璃杯沖泡,借鑒功夫茶的紫砂壺沖泡法、玻璃壺沖泡法及蓋碗沖泡法。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在1982年專門創辦了茶學專業。2001年該校還專門成立了學生茶藝表演隊, 根據信陽飲茶習俗,結合信陽毛尖茶的特點,在實用性基礎上融合表演的藝術性、品茶的閑適性,借鑒他人的經驗,創編了一套玻璃杯沖泡法“信陽毛尖茶藝”。
茶藝表演所用器具很是講究,用于盛放茶具的叫做茶船,還可以用來接水。茶船上載著的是晶瑩剔透、明鏡如水的玻璃茶具。
用來保溫或增溫,叫做隨手泡。因為不同的茶葉對水溫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茶匙則是用來取干茶和觀賞茶葉的器具,為了保持茶葉古色古香的韻味,茶匙則通常是用竹子做成的。泡茶自然還要準備一塊兒茶巾,用以擦干水和茶汁。展現出茶藝的精致典雅。
茶藝的展示十分講究,茶藝小姐要先用茶則從茶盒中取出毛尖置于賞茶盤中,以供品茶之人鑒賞。信陽毛尖是以鮮嫩茶芽為原料,具有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的外形,是綠茶中的珍品。
玻璃杯是現代人飲茶偏好的器皿,用玻璃杯泡茶、欣賞名茶,其茶的茶湯姿色歷歷在目,能讓人清清楚楚地看到杯中世界。茶藝小姐泡茶之前先要用清水洗手,然后輕輕握起倒置的玻璃杯,優雅地轉動手腕使杯口朝天放在案上。而后就要在茶杯中沖入適量開水,清潔茶杯,隨后將水倒出,這一道工序是為了清潔茶具。茶是圣潔之物,泡茶人要有一顆圣潔之心,使飲茶者更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因為好茶獨得天地之精華,洗盡凡間塵埃。
茶葉的用量是極為講究的,每杯中大約只能投放3克。信陽毛尖滋味講究香醇濃厚,入鄉隨俗的說法就是:粗茶細喝、細茶粗喝。好茶投放量較多,投茶時,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一一投入,不違背茶圣潔的物性,以祈求茶水給人帶來更多的幸福。
沏茶首先要“初泡”。就是輕輕地將水沿杯子周邊旋轉著沖入,注入量約占杯容量的1/4~1/3,浸潤時間20~60秒,目的使黃芽吸水膨脹,便于內含物的析出。這一招叫做“回旋注水法”,這樣可以欣賞到碧綠的茶葉在清水杯中上下旋轉,很是好看。這一遍注水并非為了飲茶,而是為了浸潤茶芽。信陽人喝茶講究“頭道水,二道茶”,為了更清潔衛生,要把第一道茶倒掉,因此這又叫洗茶。浸潤的茶芽已散發出縷縷的茶香,信陽毛尖以清香的花果香型而深受品茶愛好者的喜愛,俗稱:鴉雀嘴、板栗香、綠豆湯。洗茶禮畢,茶藝小姐要提舉隨手泡將水注入杯內,上下提拉注水,反復三次,雅稱“鳳凰三點頭”。“鳳凰三點頭” 喻意對客人的三次鞠躬。提壺高沖的同時,可觀賞到新綠的茶芽翩翩起舞的仙姿,又可領略茶姑娘的風韻。
然后茶藝小姐用壺蓋輕輕拂去茶湯表面泡沫,再將壺中茶水迅速倒入茶盅內使茶湯分離、濃淡均勻。片刻之功,茶葉落下。攜新綠一杯,賓客共賞,評信陽毛尖之色、香、味,聞之香高馥郁、清爽沁入鼻息,觀其芽尖碧綠,輕舒漫卷水底,品來絨毫細微,憑虛凌波于水面。
客人品茶采用“三龍護鼎”式端杯手法,可先觀湯色之勻雅,湯色嫩綠明亮,然后品滋味之韻喉,分三口品下這杯好茶。先潤唇—柔軟含香,再潤舌—鮮醇清香,后潤喉,三口品下,回喉甘甜,喉潤甘滑鮮爽,真可謂此香只應天上有。(原標題:茶可道,非常道——信陽茶道的情禮藝)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日報網(201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