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者反穿皮襖,表示自己是畜生野獸
64歲的屈思公是東常村的社火頭子。他笑著對記者說:“你看的表演是綜合了東西常罵社火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的所有內容,不過,只是走了程序,不豐富,只有正常的20%。”
東西常罵社火由罵陣、拜請、出桿、夜征四部分組成。
從正月初二晚上開始,兩村想耍社火的百姓組成罵陣(俗稱后場子),敲著鑼鼓,響著土炮,到對方村挑罵。
罵家反穿皮襖,表示自己是畜生野獸,不是人,說的不是人能說的話,不能見怪。罵虛不罵實,專罵對方的社火頭子,極盡捏造謾罵之能事,目的是激怒對方村答應耍社火。
西常村罵東常村的人員:“東常村七個隊,為耍社火開了會,有的往前拉,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對,真真一村窩囊廢!”西常村罵完撤退,東常村的百姓組成罵陣隊前往西常村去罵:“西常村兩道壕,婆娘女子沒長毛,快填溝,快長毛,耍場社火瞧一瞧!”
男性生殖器模型在祭祀結束時會向對方村的婦女們懷里塞。“八抬導彈”是為了激怒對方村。紙老鱉上寫對方村領頭人的名字,是謾罵的一種形式。
這樣來來往往,一直罵到正月初十。直到當天晚上東常村關帝廟的鐘聲被敲響。鐘聲一響,就表明兩村正式耍社火。
社火從正月十一開始,正月十六結束。東起西落,交替進行三次,即正月十一下午東常村開始社火,晚上西常村去罵出牌子、彩桿方面的失誤。依次交替,正月十六下午罵社火結束,晚上不能再罵。
拜請就是禮請對方村民來看社火。拜請隊伍一般由探馬開道,大約由200人組成,就像表演時的隊伍一樣。比如,正月十一下午東常村辦社火。拜請隊伍先到西常村轉一圈,然后回村開始出桿。
夜征是耍社火的晚上,一個村向另一個村派出罵陣隊,諷刺、挖苦、挑剔對方出桿的失誤,罵貪官污吏,罵歪風邪氣,罵地痞流氓,罵違法亂紀,語言簡潔明快、尖銳刻薄、寓教于樂。另外,晚上還有竹馬、船隊、龍隊、雜技等。
罵社火,是斗文、斗武、斗巧、斗富、斗丑。
每次出桿都要出牌子,每座桿都要有牌子,不過,牌子要求有一個字貫穿始終,并且與扮演角色相輔相成。第二天耍社火的村子會想辦法壓住另一村出的牌,此為“斗文”。“斗武”在以前是要把自己村里的武器拿出來讓騾子背著展示,“斗富”是把村民貴重的東西拿出來比,“斗丑”就是看誰罵得有技巧。
在這里辱罵是一種敬重,辱之愈甚敬之愈甚
東西常村位于軒轅黃帝鑄鼎原地區,南依荊山,北依黃河,一直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考察區域。
據介紹,東西常罵社火始于黃帝鑄鼎功成時。
著名考古專家許順湛考證:黃帝部落的族廟和祭壇就設在鑄鼎原上,黃帝后期的都城肯定就在鑄鼎原周圍。
靈寶當地有關專家認為,性,作為遠古人類戰勝大自然的唯一的力量源泉,受到先民頂禮膜拜。從鑄鼎原一帶的遺址中出土的一些表現性文化的陶制品可以證明這一點。而東西常村就位于黃帝時期的都城之下,遠古的祭祀慶典使他們保留了一套完整考究的典式義章,而優美的自然環境、旱澇保收農耕時代相對富裕的物質生活,又使他們有能力將這遺風古韻一代一代地沿傳下來。
當地散文作家張駝說:“這是一種大俗大雅的完美結合。在這里辱罵是一種敬重,辱之愈甚敬之愈甚;辱是形式,敬是實質。至于‘性’文化的淋漓展示,秉承的是遠古黃帝時期的遺風。”
陽平鎮鎮長蘇占謀說,東西常罵社火代代相傳,挖掘創新,濃縮遠古文明之精華,折射當代文明之光彩,大雅大俗美丑盡顯,群眾寓教于樂,其罵事不罵人給村干部以警示,跟不良風氣作斗爭,具有深遠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我們將在3年內培養2000人的隊伍,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
據悉,東西常罵社火在2007年被批準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河南奇俗“罵社火” 挨罵者被罵越狠越高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