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豫西民間文化奇葩:“罵社火”

2013/8/22 9:03:29 點擊數: 【字體:


    “罵社火”的產生歷史悠久   
 
     東常村、西常村“罵社火”始于堯舜時期,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今年67歲的東常村老人屈思公是一名農村文化人,他當年在耍社火中主要是編“罵社火”的臺詞,將對方的優點缺點、生產生活全部編進詞里,讓口才好的后生去罵。他說,“罵社火”的產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奴隸制時期,被壓迫的奴隸要反抗奴隸主的壓迫,卻又不敢正面或直接罵他們,而是采用反罵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奴隸主的不滿情緒。之后,慢慢演變為“罵社火”。另一種說法是黃帝時期,黃帝在鑄鼎原上鑄鼎成功,百姓們舞龍慶賀,用善意的罵表達他們的興奮心情。

   還有一種說法,是堯舜為紀念黃帝,每年春天舉行一次大型娛樂活動,百姓在耍社火中,為了表現得更有意思,采取設立對手的辦法,相互對罵。當時,鼎湖之畔有二墟,一居東,一居西。堯曰:“帝始生于東,起東墟為日之有常。西王母勤政于西,起西墟為月之有常。”舜曰:“然哉,甚宜!”東常村、西常村便由此得名。此后,堯舜決定于每年春節后,由健鏗主持,青鳥公為助手,安排祭祀歡樂酒宴。春祭一日始,酒宴一日終,中間三日耍社火。群體化妝,列隊歌舞,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逗罵取樂,原始期的“罵社火”便由此而生。 據史料記載,“罵社火”的發展期也各不相同。夏周之時,“罵社火”以國風、周禮為主題。春秋時期及唐宋,“罵社火”還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禮儀,內容更加豐富。元明時期,“罵社火”還立竿于桌面,化妝扮演及綜合藝術日趨完善,“辱罵”成風,參與者興趣甚高。一村拿麥穗,一村拿谷穗,表示雙方不甘示弱。有一年從正月罵到麥黃,有縣令將此事急奏皇帝,皇帝批曰:“興罵不興當場還。從正月十一開始,正月十六結束,東起西落,交替進行三次。誰若違紀,罰米三石。”縣令以此內容立碑于連心(親)橋東側,形成了當時的規矩。從清朝至今,社火的彩竿就以鐵芯為主,秉承了《軒轅皇帝金剛仙箕天兵出師布陣法》,有威武強大的群體方陣,有新穎奇妙的藝術構思,有巧奪天工的藝術造型,有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斗文、斗武、斗富、斗巧、斗丑,無所不用其極。全民參與(表演者多達千人),各盡其能,各得其樂,觀者來自豫晉秦三省,達10萬之眾。這是其發展成熟時期。
   
     陽平鎮是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豫西小鎮。它南依小秦嶺,北臨黃河,歷史上屬閿鄉縣管轄。在其境內,曾經有豐富的歷史傳說和故事,其中黃帝鑄鼎煉丹為百姓治療瘟疫、夸父追日后因焦渴而死在此處等最為被人所知。因此,圍繞這些歷史典故而產生的一些非物質文化也就十分自然了。獨一無二的“罵社火”,便是這些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下莊村采訪時,66歲的謝金銘老人還告訴記者,他們村曾經有一個“社火膽子”,據說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他說,“社火膽子”是用一棵罐狀的千年古槐制作的,下面像個圓球,上面突然細了一截兒,再往上又成了粗壯的柱子。“社火膽子”是一種象征,凡是耍社火的人,都非常崇敬它。平時,人們把它供在一座廟里,耍社火的前一天,村里的人敲鑼打鼓到廟里將它請出來,由四個青年人抬上,第二天耍社火時,抬著它帶頭,可以避邪保平安。謝金銘的話雖然有點迷信,但我們從中了解到當地耍社火的歷史。
   
    “罵社火”的方式令人稱奇 
   
     耍社火全國各地都有,但社火與斗罵扯上關系只有靈寶陽平的東常村、西常村以及上莊村、下莊村。單從這“東與西”“上與下”的地名上就能感受到該地域社火文化的獨特。一方要想耍社火,就必須得找個競爭對手。如東常村或上莊村的群眾想耍社火了,趁著夜色趕著一頭老黃牛,掛上牛結頭、拖著一套耙地的家什去西常村或下莊村。黃牛要老態龍鐘、步履蹣跚,整出的動靜要響亮、要長久。只有如此“播種”,才可能出苗、開花最終結出果實——刺激對方接受挑戰,答應一起耍社火。而這個“罵社火”可謂奇特又具智慧。 據介紹,所謂的罵,其實是一種文化叫喊方式,并非我們所說的罵人。它講究智慧,也講究腦子活、反應快。雖然都是莊稼人,但他們在罵陣中,使用方言,罵得好聽、罵得熱鬧。其內容五花八門,有諷刺的,有反贊的,有指桑罵槐的,還有亮對方丑的,幾乎生活中的人和事兒,無所不罵。誰罵得巧妙,誰就有水平。

   65歲的西常村老人樊天社告訴記者,罵是為了熱鬧和取樂,增加節日的氣氛是目的,所以罵是有原則的,并非信口開河、亂罵一氣。他舉例說,“罵社火”有“三罵三不罵”之原則:罵村干部、有聲望的人和耍社火的頭兒,不罵老實人、外來的異姓人和出嫁的女人,也不揭對方的短處。比如,現在計劃生育,哪家生了個女孩兒,就不能亂罵人家,違背政策、不尊重別人是不行的;再如哪家媳婦一直懷不上娃,你不能直接罵人家“絕戶頭”。他說,歷年來,“罵社火”的風俗也與時俱進,加了很多新東西,但根源沒變,依然是原汁原味兒。
 

豫西民間文化奇葩:“罵社火”

  東常村老人屈思公說,“罵社火”還有個規矩,就是罵的人必須要反穿羊皮襖。他解釋說:“人是文明的,可為了熱鬧,又不得不開''罵''。但是,三四十歲的人沒大沒小、沒老沒少的在正月里罵人,多不好。所以自古以來就有講究,反穿著羊皮襖就可以隨便罵人。意思是,把羊皮襖反過來穿,先貶低自己,把自己當成動物,也就不講究什么了。對方受''罵''再不好聽,也不會計較的。”
  
  “為了斗出火、斗得對方同意一起耍,還得叫罵。”東常村的梁逢時說,“反穿著羊皮襖罵人沒事兒,罵得再怪被罵者也不能惱。如果被罵者當場接口還罵,且不是以社火形式巧妙地還口,則是要受罰的。過去是罰米三石,如今是責令其好煙好酒登門謝罪。”每每開罵,村中的社火老把式和村干部可得“遭殃”了,因為只有激怒了對方村中的社火頭子好戲才能開鑼,而大罵村干部的“不作為”意在讓村干部激發自身責任,帶領群眾走致富之路。比如,西常村罵東常村:“東常村,七個隊(生產隊),為耍社火開了會。有的往前拽,有的往后退,七嘴八舌不配對(兒)。東常村,你開啥會?真是一村窩囊廢!”有時罵得特別葷甚至不堪入耳,讓人面紅耳赤、坐立不安。怎么辦?那就只好先接招兒,隨后還以罵詞。除了指桑罵槐粗而不俗之外,罵詞還得壓韻,要罵得對方不得不搬出村中老先生或者教過書的文化人現編更加精彩巧妙的罵詞才行。
  
  一方罵得狠,這廂還得妙,挑戰方及時調整陣勢,罵詞越有水平,對方就越高興,絕不會有人因為挨罵而惱羞成怒。他們罵不孝者、罵弄虛作假者、罵貪贓枉法者……令人稱奇的是,社火中罵人不僅不會得罪人,挨罵者心里高興之時還會連夜偷偷給對方送煙送酒,請求對方罵自己或教唆對方如何罵別人。采訪中,記者對這一行為頗為不解,細問才知道,原來,被罵是一種聲望,他們居然將被罵當成一種享受。因為能受到對方罵的,自然是村里的頭兒或是有名氣的人。
    
  “罵社火”的原理獨一無二
  
  西常村65歲的樊天社,手持喇叭向記者表演“逗罵”時的情景。他是社火委員會副會長,也是社火表演中“挨罵”最多的人。
  
  平常,我們看到的鬧社火,大都是鑼鼓喧天、舞龍轉圈、獅子吞繡球等,而陽平鎮的“罵社火”卻是別有一番景象。首先,他們要設對手,用競爭的方式耍社火。其次,雙方雙方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進行競賽。所謂規矩,就是不對罵,像法庭辯論一樣。比如一方開罵,另一方只能聽其罵,第二天輪到自己這一方才能開口。
  
  東常村和西常村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冤家”。每年的正月初二,東常村組織一些“后場”人,先是敲鑼打鼓到西常村,把人聚圍到一起后,開口挑戰。他們先罵村干部,從支書到村委主任,一一指名道姓地罵。罵他們的工作失誤,罵他們的長相。也罵“社火頭子”。比如,正月初二晚上,東常村的人抬著一架鑼鼓來西常村挑逗,一番敲敲打打,然后來到西常村的“社火頭子”樊天社家的小巷頭。叫罵者跳上大鼓高聲叫喊:“樊天社來了沒有?”觀眾中有人學著樊天社的腔調回答:“沒來。”叫罵者問:“做啥去了?”觀眾答:“不知在哪個鱉窩里下蛋呢。”叫罵者道:“哦,一籃兒鱉蛋夠不夠?恐怕得一火車吧……”觀眾哈哈大笑。意思是說,對方“社火頭子”龜縮著不敢出來見面,以此激發對方出來應戰。罵上幾輪后,再敲著鑼鼓打道回府。正月初三,輪到西常村的人到東常村罵了,同樣他們敲鑼打鼓到東常村,將村干部輪流罵上一遍。初四、初五依次輪換,一直延續到正月初十的晚上。正月十一,社火正式開始了。無論是挨罵與罵人,都是耍社火的重要內容。既然雙方已經接招、過招,那么其中的環節自然是硝煙彌漫。
  往往是精彩的社火尚未上演,雙方已經斗得不可開交,真正戲耍起來那陣勢可謂萬人空巷、人山人海。東常村將芯子隊等一一擺出來,由三锏銃子引路,從東常村出發,耍到西常村,再;貋。一整天時間里,耍著各種各樣的表演內容。比如芯子隊,每個人身背一個竿子,上面是化了妝的小孩兒,將《天仙配》《盜九龍杯》《斷橋》《玉鳳亭》《孟姜女哭長城》等故事一個個輪番上演,還會將發生在身邊的黃帝鑄鼎、黃帝升天、夸父追日等故事,編成小劇種,用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如果節目太多,不一定當天演完,下次可以接著演。到了晚上,西常村的人就會來到東常村,將白天看過的節目挑三揀四地罵一遍,說這個節目演的不好,那個節目編的不行,一一變成順口溜罵出來,即興發揮,水平高低各不同。到了正月十二,輪到西常村演社火了,他們也將自己的各種社火節目演出一番,從西常村耍到東常村,又是一天時間。晚上,再由東常村的人到西常村挑對方節目的毛病。敲一陣鑼鼓,罵一陣好壞,罵到人困馬乏才打道回府。
  
  這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各玩三天,才算結束。樊天社說:“我們兩個村各罵三個姓,這都是各村的大姓。東常村罵我們村樊、蘇、賈三大姓,而我們村罵他們屈、張、王三大姓,別的姓都不罵。”老人還說,正月十六晚上罵的最后一句話是“你要再想把我還,至少再過一個年”。意思是說,整個對罵結束了,要想還口罵我,你得等到來年的正月了。采訪中,記者問屈思公和樊天社:“平時,你們兩個村是不是關系不好?”
  他們同時表示,可不是這樣呢,兩個村的關系好著呢。原來,兩個村兒女親家很多,關系相當密切。“罵社火”只是一種逗樂方式,就像說相聲一樣。樊天社告訴我們,兩村中間有一座橋,叫連心(親)橋。從古到今都是這個名字。“你聽聽這名字,就知道俺們兩個村的關系有多么好了。”樊天社自豪地說。

  “罵社火”的道具別出心裁

  “罵社火”當然不光是罵了,還需要各種行頭。一般來說,經過白天和晚上的罵戰之后,到了深夜,那些老把式們忙著扎竿,婦人們忙著糊紙、染料、剪布、縫補。明亮的燈光下,東常村的幾名老先生正在琢磨如何出竿牌。在帥字令旗的統領下,一竿一塊牌,帥旗上寫啥字,那百十根竿子上(竿牌)皆包含這個字。竿牌為10厘米寬、25厘米高。
  
  “就以''西''字定帥令吧。”一位老者說。于是乎,“西方美帝”頗具調侃色彩的竿牌出籠了,即耍社火時東常村必有一出竿者腰間掛著上書“西方美帝”的牌子。這廂研究得火熱,那廂早有小媳婦給娘家人通風報信,說俺公婆這頭如此貶損呢,快快想招。同樣,西常村那頭也是一片忙碌,“東洋鬼子”的應牌有了。東常村某家的女子剛剛嫁到了西常村,則再出一個“西廂月下”的牌子,信兒傳到西常村后,西常村便來一個“東吳招親”的應牌……這種方式就叫“出牌子”。
  
  記者在下莊村采訪時,謝應德老人隨口給我們講了一個竿上的內容,比如《如意鉤》,以“光”字定帥令:“光明日月神云生,如意金鉤在話中;要知戲中神話事,研古方領事更明。”到了出社火那一天,三眼槍(三锏銃)、探馬打道,帥字大旗開路。東常村帥字旗上書寫著一斗大“西”字,西常村帥字旗上則書寫著“東”字,后邊社火竿子上依字行令。
  
  三眼槍是個統稱,據說還有單眼槍和雙眼槍。三眼槍最為多見和常用。槍頭是鐵筒做的,長30厘米。槍眼兒有小拇指粗,使用時安插在1米多長的木柄一頭,裝上火藥捅實了,一經點燃會發出巨大的轟響。當地村民們向記者介紹:“閑時拽下當锨把,耍時就成了槍把兒。單眼槍或雙眼槍都比不上三眼槍,因為三眼槍在引信上有講究,長線串三眼,一旦點燃''轟、轟、轟''連響三聲,很有氣勢!
  
  斗罵之中,離不開一項重要絕活——扎竿。扎竿又叫捏竿、整芯子。制竿,就是讓鐵匠根據圖樣打制成竿芯子。一個竿可分三部分:一是固定部分,即把竿固定在方桌、車廂內,固定時可上螺絲;二是外露部分,即露在外面,表現一種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象,如打成蛇形,出社火時就得染上蛇的顏色;三是捆綁部分,它貼近孩子腹部,要留有孩子踏腳和下跪的地方,其高度必須過胸。其中的捏竿,就是指裝扮竿了,其程序分為涂譜、捆綁、穿衣三部分。演員們根據戲目、扮演的角色需要,按舞臺上涂臉譜的要求涂譜。比如,扮演包拯,就涂大花臉臉譜;扮演小蒼娃,就得涂丑角臉譜;扮演趙連,就得涂徐生的臉譜;扮演青蛇,就得涂小旦的臉譜……
  
  當記者提出欣賞一下扎竿的全過程,村民們笑稱,這可是保密內容之一,說不得。出竿講究驚險、追求巧勁兒,意在氣勢上震住、壓倒對方。不過,單從穿心竿(竿從小孩“胸膛”穿過)、秋千竿(耍者肩頭挑起的竿上有兩三個小孩兒在蕩秋千)等名稱上看,就不難理解村民們為啥不愿事先透露了。
  
  陽平鎮東常村和西常村的社火表演以竿為主,比險比巧,而該鎮上莊村、下莊村的社火除了出竿外,還有高蹺、旱船等,但都有另一傳統項目——比馱子。“馱”字說明需要借助馬或騾子才能完成表演。給馬或騾背鋪上花里胡哨的毯子、單子等,上邊穩坐著新媳婦。村民介紹,過去耍社火多見于祈雨,老天爺久旱無雨,老百姓便組織起來美美地耍上一場社火,而比馱子是后來演繹出來的,目的是“斗富”。誰家的馱子華麗,說明誰家光景殷實、知道疼兒媳婦,好名聲自然傳得遠。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三門峽日報(2013-06-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