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古時期,這里洪水肆虐,百姓流離失所。大禹的父親鯀奉堯帝之命治水,他采用堵的辦法治水,結果水患越治越厲害,渠堰垮塌,淹沒莊園和農田。
后來,大禹繼承父親的事業,繼續治水。他采用疏的方法,組織民眾劈開龍門山,讓滔滔洪水向東流入黃河,使黃河中下游地區變成肥沃之地。
大禹常年奔波在治水一線,不辭辛苦,風餐露宿,民間流傳著夏禹在治水的23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
驕陽似火、洪水泛濫、濕熱難耐。大禹一行數人頂烈日、踏泥濘,跋山涉水查看地形,風塵仆仆奔走在萬安山下,他們已經兩天兩夜沒有休息了。大禹眼睛充滿血絲,一臉倦容。實在累了,他就席地而臥,小憩一會兒。可是一閉上眼,他滿腦子盡是背井離鄉的災民,多處水患使他不能入睡,想到老百姓期盼的目光,他起身拍了拍褲腿上的塵土,脫下鞋子在地上磕了磕,倒掉鞋里的沙土,直奔東方而去。鞋子里的沙土就形成了這個小山包,人稱禹宿堌(ɡù,堤)堆。
這個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表達了當地百姓對夏禹的崇敬和愛戴。
大禹疏通河道,興修河渠,發展農業,建立了不朽功勛,被推選為夏氏部落聯盟首領,是繼堯、舜之后的又一賢明君主。傳說夏禹將名山大川劃分為九大州并立鼎為憑,此后九州變成了中國的別稱。
(原標題:萬安山下 禹宿堌堆)作者:張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