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新界一些村落尚存古風,在祠堂?書室或牌坊的空地上還殘留?一個土製焚化爐,有時在爐身上依稀能見四字標語“敬惜字紙”,很鄭重其事,似乎是一個警告,又可能是種呼吁。
這種焚化爐不與廟宇?土地或墳場為伍,所以不會是孝子賢孫用來火化金銀衣紙的。它究竟有什么用途?其實那“敬惜字紙”的四字已有暗示,它就是用來焚燒字紙的。然則什么叫“字紙”?就是在上面寫過字的紙,尤其清朝年代一切書信來往?記帳等都要寫毛筆字,學生也要每天練字,很多時做成大量廢紙,隨處拋棄,這就是所謂的字紙了。我還記得,舊時上學,必有一條校規:“不得隨處拋棄字紙”。
在舊中國,文字是由一小撮人(讀書人)操控,而一般老百姓都不識字,他們就故意把文字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講得玄之又玄,令老百姓畏懼,可加強對他們的管治。例如,他們說到倉頡當年創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簡直驚天動地。不但我國如是,其他如愛爾蘭或一些國家,皆認為文字是有法力的,可以對抗邪魔,所以文字在傳統社會是起?階級統治作用。
中國讀書人也神化其事,一律稱寫過字的紙為“圣人文墨”,不管里面寫的是什么,都要恭敬處理,不可視為垃圾,不可胡亂拿來拭抹桌椅,否則有辱圣人,罪大惡極,而且要建造一個敬惜字紙的焚化爐專門處理。舊時有個“拾字紙”的行業,他們受聘于地方官紳,每日揹?個竹筐,手持一把長鉗,走在大街小巷,甚而巡視垃圾堆,見到字紙就執拾起來,再送去焚化。
當然,民國成立之后,破除敬惜字紙迷信,這些爐子再無存在價值,早已消失了。
(原標題:敬惜字紙)作者:吳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