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紙(4)
2014/6/13 15:39:47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敬惜字紙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至少在唐宋之際就已經(jīng)蔚為風(fēng)氣,一直延續(xù)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
千百年來,人們從不將寫有字的紙隨便丟棄,即便是一小片紙,也要從地上撿起,投進貼著“敬惜字紙”字樣的紙簍里。累積到一定程度,或交到走街串巷專門收集字紙的人手里,或送到專門的地方——“惜字塔”,進行焚燒。
焚燒后的紙灰叫“字灰”,要裝入特制的壇子,等到特殊的日子——祭祀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倉頡的時候,方能打開,隨后將這些“字灰”倒入江河湖海。
這樣的行為亦有專用名詞,稱“送字灰”或“送字紙”。
可見字紙在古人眼中是多么神圣,古人對文字是何等敬畏。
明清以降,此風(fēng)尤烈,全國各地不僅出現(xiàn)了眾多專為焚燒字紙建造的“惜字塔”,而且出現(xiàn)了大量的《惜字律》和專門收集字紙舊書加以焚化的“惜字會”。各類佛經(jīng)及筆記小說中也都有勸諭人們敬惜字紙的故事。
我新近收藏的一個方形木質(zhì)筆筒便是那個時代的遺物。筆筒四面均透雕有字,一面是“敬惜”,一面是“字紙”,一面是“文光射斗”,一面是“紅杏鬧春”,字體蒼勁,雕工精細(xì),典型的文人書房用具。
“紅杏鬧春”明顯脫胎于北宋詞人宋祁的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意思淺顯如大白話,沒必要解釋,只說“文光射斗”。
“文光射斗”的意思其實也不難理解,“蟾宮折玉桂,文光射斗牛”,“祝郎君,文光射斗牛”……古代詩文唱詞中,此類句子俯拾皆是。這個筆筒過去的主人顯然是狂熱追求功名的仕子,將這樣一個筆筒置于案頭,時刻激勵自己懸梁刺股,發(fā)憤苦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雖然敬惜字紙是在科舉制度影響下產(chǎn)生的對文化與文字的畸形崇拜,有太多迂腐、愚人愚己的成分摻雜其中,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到極端,“敬”過了頭兒,“惜”變了味兒,但仍不失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
遺憾的是這傳統(tǒng)早已淡出我們的生活,國人對文字的敬畏之心早被“文革”的急風(fēng)暴雨和商品經(jīng)濟大潮沖得蹤影全無。尤其是在傳統(tǒng)的筆墨紙硯被電腦取而代之的當(dāng)下,別說老祖宗寫了幾千年的毛筆字了,許多人連鋼筆字都不會寫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敬惜字紙,一個遠(yuǎn)離現(xiàn)代人生活的字眼。
敬惜字紙,不僅需要銘記還需要重溫的歷史。
(原標(biāo)題:敬惜字紙)作者:劉向陽
責(zé)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許昌網(wǎng)(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