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起鑼鼓舞起龍,騎上毛驢劃旱船,民間文藝展演圖的就是樂。
正月十五鬧元宵,怎么鬧?在鄭州,多種民間藝術形式依然有著獨特的感染力,鄭州市惠濟區長興路街道辦事處王砦村的“民間故事隊”,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每年元宵節前,該村很多男女老少,都期待著看“民間故事隊”的表演。平時各忙各的30多位村民,換上戲裝,戴上憨態可掬的面具耍樂,為讓更多人加入,進而改編劇情,在主角周圍增加角色,添置“毛驢”、旱船等道具,玩得越來越熱鬧……
混搭的“民間故事隊”
原來是在演故事
“喜慶的鑼鼓敲起來!鬧元宵嘍!”前天上午9時,鄭州市惠濟區長興路街道辦事處“元宵節民間藝術表演大賽”在省體育中心南門廣場舉行,鑼鼓喧天的廣場上,參加表演的21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700多人,帶來舞龍、扭秧歌、抖空竹、戲曲等多種精彩表演。
這邊,六七十名大媽挑著花籃、舞著彩扇扭秧歌,個個笑開了花;那邊,女子舞龍隊伴隨著鑼鼓聲把青、紅兩條長龍舞得風生水起,上下翻飛……不過,30人的“民間故事隊”帶來的表演,讓很多人只看熱鬧看不出門道:各種裝扮的人混搭,有騎驢的,有劃旱船的,連唐僧師徒四個也來了……演的是啥?經過現場工作人員講解,才知道這是在講述民間流傳的“大頭和尚劉翠妞”的故事。隨著情節不斷推進,“演員”輪換登場,完整演完大致需要90分鐘。
最終,經過現場評比,“民間故事隊”的表演在21支表演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故事不斷改編
“女一號”誰都能演
“這種民間故事表演,我從小就看,嫁到王砦的20多年也年年都演。”昨天上午,在一個存放著多種道具的房間,王砦村相關負責人馬東紅笑著說,70多歲的老人也會跟著扭,大家也都喜歡看,一同樂和。
她說,上輩人玩時只有七八個人物,比較簡單,如今,故事不斷改編,角色越來越多,道具也花樣翻新,很多年輕人也積極參與,最多時跟著扭的人有100多。
“就為圖個樂。”居民楊煥敏、付芝美說,演出全靠即興發揮。而且,“女一號”等角色并不固定,誰都能演,有人演得不到位,周圍的人還會幫忙“搗亂”。
興隆鋪路王砦村一組的居住小區,有間倉庫,放著20多種演出行頭。“我騎驢騎了20多年。”75歲的孟書鳳老人笑著說,每年正月十月前,大家一起演“民間故事”,逗樂更多村民,已成為村里的傳統文藝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