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發”的由來
2015/12/14 11:51: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于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注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制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后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理發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發挑子,理發工手執鐵夾(音叉)沿街叫賣,給人理發。 由于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