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隆山中有一處名朱買臣讀書臺的景觀,號稱國之五大讀書臺之一。除了后人為紀念朱公而建內供塑像和生平碑刻的朱公祠外,所謂“讀書臺”不過是塊高廣不過丈許的磐石,表面突兀不平,若非石上刻有明學者都穆所題“漢會稽太守朱公讀書之處”,那怕有超凡的想象力至多也就將其想象成一塊飛來之石。
據資料記載:朱買臣會稽吳人。生年不詳,卒于漢武帝元鼎二年,年約六十余歲。《三字經》有“如負薪。”說的是:朱買臣家貧,賣薪自給,每日砍柴,置書樹下而讀。負薪回家時,就將書置于擔頭邊走邊讀。其妻初亦負載相從,久以為羞,請求離去。朱買臣道:“我年五十當寶貴,現在已四十多了,待吾寶貴,當報汝功,”妻不從,聽完后就離開了,適逢一田夫,武帝時得莊助之薦,拜中大夫,復拜會稽太守,他乘傳入吳,見故妻與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車載其夫婦,舍之園中,給食一月,婦慚而自縊。
都說讀書臺之所以聞名遐邇,完全得益于朱公不凡而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和發生在朱公身上的一段故事,以及由此演繹而成的給人以無數啟示的《覆水難收》、《朱買臣休妻記》、《漁樵記》、《爛柯山》、《馬前潑水》、《癡夢》等典故和昆曲京劇名劇。對此,本人一直不以為然。拙見,出名反到是對朱公人品的爭議所致。
將朱買臣之妻變成毫無情義的潑婦皆因昆曲始,京劇因襲其舊。據說當年朱的岳父劉二公也嫌朱買臣不肯進取,便讓女兒向丈夫討休書是大有隱情的。劉二公拆散女兒婚姻,完全是為了激發朱買臣上進。后來由于司徒嚴助的舉薦,朱買臣做了官,任家鄉會稽郡太守。當朱買臣的好友王安道宴請朱買臣的時候,劉二公父女登門求見。劉家女一見朱買臣便下跪、認錯;朱買臣把昔日的妻子數落一番,拒不相認。在場的朋友再三相勸,劉家女也誓言要投河自盡,都無濟于事。朱買臣讓劉家女把一盆水潑在地上,堅持要重續婚姻,除非把地上的水全收起來。王安道見此情況,便把劉二公暗中托他送盤纏給朱買臣的事和盤托出。朱買臣心生慚愧,遂回心轉意。
《漢書》朱買臣本傳則載,朱買臣之妻離異后,與后夫上墳,路遇朱買臣,尚款待酒飯。朱買臣富貴后,衣錦還鄉,見前妻與其夫修路,令人將二人載入太守府,加以奉養。月余,其妻自縊死,朱買臣厚贈其夫。
對朱公的褒貶不一,《馬前潑水》之說口口相傳乃至膾炙人口。褒者稱道朱買臣大度,富貴之后無見責罰,卻有厚待前妻并報復故恩,多少還是仁心顯露、人品頗高的做法。貶者則譏諷其為“小人得志便猖狂” 將朱買臣經國大事、仁心人品抹得一干二凈。或許事實并沒有那么復雜,僅僅動機與效果的統一或悖謬而已。當然,孰是孰非盡可見仁見智。但因此衍生的一曲休夫的離恨在文學戲曲上的地位則是無可爭議的。(原標題:朱買臣“馬前潑水”是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