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時代,農諺是教育小孩的必備內容,一部分農諺也就自然地成為兒歌,小孩通過農諺了解氣象和農事,懂得勞動的重要性。
“七月里棗,八月里梨,九月里柿子紅了皮”,過去,豫西農民不但會背秋日農諺,而且對于他們來說,春耕夏種、云起云收、下雨刮風都有農諺伴隨。其中最容易變成兒歌的,是那些由動物引發的農諺,這種兒歌根據動物的各種行為來判斷天氣的變化:“螞蟻搬家蛇過道, 大雨不久便來到”;“ 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長蟲(蛇)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呱呱叫,大雨就要到”;“蛇過道,大雨到,蛇上樹,有大雨”。
而能勾起小孩子食欲的農諺,也容易變成兒歌,如“農歷四月八,可吃鮮黃瓜”;“九月秧子十月薯”;“麥子上場,核桃半瓤,谷子上囤,核桃挨棍”。說的是到了農歷四月初八,最早的一批黃瓜可以采摘,嘴饞的小孩可以吃到黃瓜了。而要吃鮮紅薯,還需耐心等待,九月里紅薯秧子最肥,到了十月,紅薯才可以刨出地面,豫西人稱之為“出紅薯”。而嵩縣、欒川一帶的農民,都知道“心急吃不上新核桃”,麥子收割時,核桃殼內才“半瓤”,若在此時摘下,屬于糟蹋核桃。而等到谷子收割時,核桃已經成熟,要用長棍子打下來。
由此可以看出,能變成兒歌的農諺,必須是描述小孩感興趣的事物,與兒童世界相去甚遠的農諺,小孩子不會主動去背誦。曾有學者把《二十四節氣歌》也列入農諺兒歌,歌中唱道:“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實這是不對的,這種農諺小孩子不會感興趣,也不樂意接受,不能稱為農諺兒歌。
而《九九歌》卻成了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首農諺之所以能變成兒歌,是因為兒童直接感受了這些天氣變化,譬如“一九二九不出手”,小孩會感到此時天已經很冷,把手放在外面凍得慌,要揣在衣兜里才暖和。而“三九四九冰上走”,是因小孩子最愛玩冰,這時北方河面已經凍實了,可以在上面玩耍。“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隨著天氣轉暖,河里的浮冰開始融化,柳樹開始變綠,柳枝飄拂,可以折下柳枝,制成柳笛。“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七九時河里的冰完全化開,變成春水;八九時大雁從南方往北方飛,這都是小孩感興趣的事情。
而大人們會告訴小孩子:這個《九九歌》,是以冬至日為起點,每九天為一個九,九個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節,提醒孩子注意防凍,使其了解生活常識。
還有一種常見的氣象,往往有規律地呈現,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由于這首農諺描寫的是節日的天氣,小孩子們會感興趣。大人們會在中秋節到來時,告訴孩子這天晚上雖然月亮最圓,但有可能下雨,或者會有云遮擋月亮,但小孩子是不信的,偏偏要看到底會咋樣。到了元宵節當晚,小孩子興沖沖地要打燈籠出門,但往往雪花飄飄,這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記住了這首農諺,傳唱開來,變成兒歌。
筆者小時候,就是不相信八月十五會有云遮月,所以往往很晚了還不睡覺,仰臉去看天空。實際上這首農諺預測得非常準,試想近幾年央視舉辦的中秋晚會,事先不知做了多少次天氣預測,精心選擇了晚會地點,不是放在蘇州,就是放在揚州,指望著江南水鄉會是風清月朗。但很奇怪,五次晚會倒有三次要下雨,觀眾往往穿著雨衣觀看演出,而主持人和演員卻不能打傘,濕淋淋地在那里忙活——這就是農諺的力量,歷代農人經過千百年的觀察,千百年的總結和傳承,發現特有的節日自有特殊的天氣狀況,從而使此類農諺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類似的農諺還有“七月七,是雨日”,是說農歷七月七這天晚上,天下所有喜鵲都要飛往銀河,去搭建一座“鵲橋”,好讓隔在銀河兩岸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織女、牛郎一年中只有這次相見的機會,難免訴說相思,難舍難分,淚如雨下。你別說,還真準,這天晚上,天上多多少少都要落些雨。
這類故事,凄美而多情,兒童感興趣;這類兒歌,簡短而真實,兒童很在意,容易傳唱開來。
當然,農諺兒歌中還是大量與農事有關,兒童雖不怎么重視,但由于他們的爺爺、爸爸整天絮叨,也就耳濡目染,慢慢學會了。譬如豫西有農諺“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喝疙瘩”。蛤蟆這東西,田野里常見,小孩子不陌生,而“疙瘩”是一種用小麥面做成的稀飯。這首農諺的意思是蛤蟆一叫,再過四十五天小麥就成熟了,F在想想,屈指一算,谷雨前后蛤蟆開叫,谷雨到小滿是一個月,小滿過后半個月收麥子,加起來可不就是四十五天嗎?還有“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咱咋著”;“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些農諺整天在鄉村里回響,過去的小孩子,還沒有周杰倫的“酷歌”可以模仿,也就把這些當兒歌使勁兒地吆喝開了。【原標題:豫西民間兒歌——豫西農諺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