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兒歌內容多是贊揚解放軍、諷刺國民黨軍隊的,其特點是民謠和童謠不分,大人和小孩都在傳唱。
近年來,有專家認為:童謠即民謠,這話有一定的道理。查《辭海》可知:民謠是“民間流行的歌謠”,而“謠”為“不用樂曲的歌唱”。我的理解是民謠不必用樂器伴奏,只要合轍押韻,瑯瑯上口,唱起來或背誦起來順口就行了,亦可說是民眾口頭創作的“土得掉渣的詩”。
可別小看了這類土歌謠,它的傳播速度極快,雖沒通過廣播、報紙傳播,更不知由誰最先發布,卻能一傳十十傳百,像風一樣吹遍人之耳廓,所以用“不脛而走”來形容兒歌的傳播最為恰當。
解放戰爭時期,流傳在偃師、鞏縣(今鞏義市)一帶有一首兒歌:“蔣!蔣!蔣蔣氣!逮住老蔣耍把戲。老蔣聽見不愿意,上火車去告你。火車翻,老蔣躥,一躥躥到黑石關。黑石關,下冷子(冰雹),給老蔣拍成肉餅子。老蔣肉,吃著香,再來喝點老蔣湯。你一碗,我一碗,給老蔣吃哩瞪著眼。”
這首兒歌小孩子很喜歡,也最愛唱。唱第一句的時候,要用小手作敲鑼打鼓狀——當時唱大戲,要先用鑼鼓镲演奏一段引子,發出“鏘鏘鏘”的聲響,正好諧音蔣介石的“蔣”。歌中提到的“黑石關”在鞏縣境內,隴海鐵路從這里穿過,至今仍在。這首歌在偃師以西另有版本:“咚咚嗆,咚嗆齊,逮住老蔣耍把戲。老蔣聽了嚇破膽,抱頭鼠竄去臺灣。”這是1949年誕生的兒歌。
針對老蔣和國民黨的鄉村基層統治,豫西地區還有一首兒歌:“養個兒子是老蔣的,打下糧食是保長的。當鄉長樓瓦雪片,當保長置莊買田,當甲長不缺油鹽。”這里提到的“保長”,涉及保甲制度,該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一種社會統治手段,其基本特征是以“戶”(家庭)為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10 進位制,10戶為甲,10甲為保。保長一般要兼任保國民兵隊隊長,通常由當地土豪擔任。國民黨對保甲長人選極為重視,企圖通過保甲長牢牢控制民眾,“使每一保甲長均能兼政治警察之任務”。
清末至民國時期,豫西土匪甚多。清朝河南府和國民黨駐洛部隊都剿匪,但剿匪的內幕很黑,兵匪一家,禍害百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當時新安一帶流傳一首民謠,小孩子都會唱:“兵剿匪,瞎胡鬧。圍村莊,放空炮。百姓哭,土匪笑。土匪來了嚇一跳,土匪走了兵又鬧,誰能睡個安生覺?”有的國民黨兵剿匪,捎帶著要滿足自己的私欲:“當兵的一進門,兩眼四下掄,不是找財物,就是尋女人。”這是典型的豫西方言,“兩眼四下掄”的“掄”字非常形象,本用于手的動作,這里卻用來形容巡視的目光,活生生地刻畫出兵痞的形象。
老百姓對于兵匪勾結,早就有清醒認識。當時在豫西,有槍就是草頭王,當個土匪,立個山頭,然后發展到百兒八十人,就有了等待招安的資本,就可以被收編變成“國軍”,吃糧拿餉,豫西百姓諷刺為“想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大駕桿,二駕桿,又綁票,又搜山,先當刀客后當官”。這里說的大駕桿、二駕桿,是指土匪隊伍中的大匪首和二匪首,桿子(土匪隊伍)內部稱為“大當家的”和“二當家的”。
民謠化為童謠的妙處在于,小孩子可以胡亂吆喝,當兵的和土匪即使聽見了,一般也不會太計較,小孩甚至可以當著他們的面來唱。成年人則不同,成年人若帶頭傳播這類民謠,往往會受到報復。老百姓很聰明,讓民謠變成童謠,讓民歌變成兒歌,傳播開來,到處傳唱。
豫西人把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稱為“中央軍”,編到民歌里,簡稱“中央”:“怯中央,怕中央,中央來了都搶光;想八路,盼八路,八路來了啃大戶。” 這里說的“大戶”是指大地主,這屬于土改兒歌。這首歌運用對比手法,提到了中央軍,也提到了八路軍,愛憎分明,對比強烈。土改時的兒歌還有:“拍拍娃娃睡,媽媽去開會。開會干啥嘛?斗爭大惡霸。大惡霸斗不倒,開會散不了。”
這一時期的兒歌,有著鮮明的政治態度,其中有很多兒歌表達了對革命領袖和革命隊伍的歡迎,還有幾首對劉鄧大軍挺進中原有反映:“劉鄧大軍過黃河,大軍打俺門前過。俺給大軍端碗水,大軍還俺一條河。”“解放軍,真正好。穿軍衣,戴軍帽。扛起槍來開大炮,打得敵人哇哇叫。”“鏘鏘齊,鏘鏘齊,八路軍來了咱歡喜。分了房,分了地,咱們感謝毛主席。鞠個躬,行個禮,毛主席請到咱家里,居家老少笑嘻嘻。”【原標題:豫西民間兒歌:解放戰爭時期的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