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和民國時期,豫西出現大量窮人受氣兒歌,訴說貧窮、積怨,揭露財主的貪婪,語調輕松、調侃。
窮人受氣兒歌,是一種宣泄兒歌。清末和民國時期,豫西土豪土地兼并嚴重,新安、孟津一帶缺水嚴重,嵩縣、洛寧匪患嚴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出現大量窮人受氣兒歌。
最典型的是這首《說我窮》:“說我窮,道我窮,腰里束(讀‘搐’)根破麻繩。走哩慢了窮攆上,走哩快了攆上窮。不快不慢走幾步,一下跌進窮人坑。窮人坑里有蝎子,蜇了一身窮窟窿。”這首兒歌,述說窮人的被動和無奈,揭示貧窮的普遍性和不可逆轉性,除豫西之外,其他地方也有流傳。
清末光緒年間,豫西有童謠云:“秋旱干,麥未安,人吃人,犬吃犬。”此童謠并非夸大其詞,而是社會場景的真實寫照。查《洛陽大事記》可知:“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計18個月無雨……伊洛不流,旱壞莊稼,五谷不收,歲轉成兇,物賤如糞,米貴如珠,人食榆皮以糊口,食麻餅以充饑,雞犬牛馬均食盡,更有甚者人吃人,死者十之八九。”
這是描寫災荒年景的,而百姓述說平時苦難和積怨的要數這首民國童謠:“養個兒子是老蔣的,打下糧食是保長的。”當時農民最怕的一是國民黨軍隊抓壯丁,二是例行繳糧。壯丁指青壯年男子,包括服勞役的民丁和達到當兵年齡的青壯年男子。民國政府規定獨子不出丁,但只要家中有兩個以上兒子的,就有出丁的義務;同時又規定,富家子弟若不愿當兵,可以給兒子多的窮人家10石麥子,由窮人代替服兵役,這樣一來,窮人中出丁的就很多,所以有“養個兒子是老蔣的” 之說。
民國時期,宜陽、洛寧一些鄉村,有每日兩餐之習慣,人們這樣做,并非為了減肥,而是缺少糧食。當時童謠云:“一天兩頓湯,餓哩心發慌。吃些石頭面,下墜痛斷腸。”石頭面是指觀音土,土質細膩,富含硅、鋅、鎂、鋁等礦物質,味道不難聞,窮人在青黃不接或災荒年間,吃觀音土可以充饑,少量吃不致命,但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吃后腹脹、便秘,肚子下墜感明顯,非常難受。
還有一部分兒歌反映了貧富差別和天理不公。其一:“打席匠,睡光炕。泥瓦匠,住草房。賣鹽哩,喝淡湯。紡花織布赤脊梁。”其二:“十月里有個十月正,雪花飄飄地結冰,掌柜在家烤炭火,我穿單衣去受凍。十一月天氣實在冷,找掌柜說說把工停,誰知掌柜生了氣,不夠一年咋能行?十二月整整是一年,掌柜伸手把賬算,噼里啪啦(打算盤)算了賬,我還倒欠二百錢!”其三:“那富人,占人間良田萬頃;我窮人衣與食,煞費苦心……那富人他不做,有吃有剩;我窮人做苦工,反不如人!”
一部分兒歌則表達了窮人的反抗情緒。其一:“你(指地主)哄我肚皮,我哄你地皮。莊稼收不成,怨你龜孫子太獨氣(豫西話,心太狠的意思)!”其二:“餓死餓活,不給地主干活。清早稀米湯,晌午糠饃饃。黑地(晚上)面條撈不著,出門還得腰摸摸(指地主搜長工的身)。”
有的兒歌直抒胸臆,大罵財主,如:“大馬車,高轱轆兒,里頭坐個鱉兒子兒。”有的兒歌,表示認窮認命,比較消極,如:“連天晌午毒日頭,富漢飲酒在高樓。窮漢也想高樓坐,五百年前未曾修。”有的兒歌,表達出人們面對貧窮的達觀,窮日子窮對付:“窮山溝,苦溜溜,唱不起大戲玩木偶,搭不起戲臺趁崖頭,坐不上凳子坐磚頭,吃不上蒸饃啃芋頭,嗑不起瓜子啃指頭!”有的兒歌,表達出人們面對貧困,自己開導自己,自我安慰:“世上的事你莫提,人家騎馬咱騎驢,身后還有擔柴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在整理這類兒歌時發現,盡管貧窮和苦難已經到了餓死人的地步,但老百姓編唱的窮人童謠,仍透出輕松和調侃的語氣,這種輕松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蔑視苦難的勇氣;這種調侃,是一種宣泄,也是一種諷刺和抗爭的態度。這類兒歌如泣如訴,讀來讓人百感交集。【原標題:豫西民間兒歌:窮人受氣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