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兒歌,兒童最感興趣。節日兒歌的特點是喜慶、熱鬧、風趣。
重陽節剛過,我們來說說節日兒歌。
豫西人編唱節日兒歌時,實在是有點偏心眼兒,為啥這樣說呢?因為豫西節日兒歌,十之八九都是有關春節的兒歌,其他節日的兒歌較少。
按照豫西風俗,春節不單指大年初一,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都被視為節日,這是一個過程,俗稱“春節期間”。從臘月初八開始,人們便準備過年了。臘月二十三以后,春節進入倒計時,這期間的重要日子都有兒歌相伴。譬如臘八,童謠為:“臘八,臘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從這天起,大人小孩就有了過年的意識,俗語“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下辦”就是這個意思。
這時,大人哄孩子念的歌謠是:“孩兒孩兒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孩兒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孩子們一聽說要殺豬過年,都很興奮,便不哭不鬧了,等著過年。歌中的“孩兒”,亦可換成被哄孩兒的名字,這樣一來,大孩子哄小孩子時唱的這首歌,也就變成了童謠。臘八節還有一首童謠,是針對牛馬的:“決(罵的意思)一千,罵一萬,熬到臘八吃頓飯。”意思是說,平時牛馬干活,總有偷懶耍滑的時候,主人平時再怎么打它、罵它、討厭它,但到了臘八這一天,牛馬等牲畜照例要放假一天,不讓它干活,讓它也吃點兒粥。我記得那時即便是在生產隊的牲口圈,這一天人們也會盛碗粥倒到牲口槽里。
還有一首童謠,是針對樹木的:大人會讓小孩子在院中果樹上抹些臘八粥,以期來年花繁果豐。小孩一邊往樹上抹粥,一邊背誦:“樹呀樹呀吃臘八(粥),吃了臘八(粥)結疙瘩(累累果實)。疙瘩結得索啦啦,別人搖,搖不下;俺一搖,刷啦啦(果實下落的聲音)。”
到了臘月二十三,人們要唱另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剃憨瓜;二十九,裝香爐;年三十,貼對子;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但這首兒歌不單說此節,而是把準備過春節的任務慮算一遍,因過了小年就該過大年,每一天都有新活動。
小孩子喜歡惡作劇,對兒歌中“罵人”的事情特別感興趣,關于節前理發(俗稱“剃頭”)有一首童謠:“二十七,剃精細;二十八,剃憨瓜;二十九,剃信球。”意思是說,過年需早做準備,剃頭太晚,形同癡憨。同時,小孩對與自身有關的兒歌感興趣。大年初一早上,太陽沒有出來時,大人們會讓平時不長個子的小孩唱一首歌,唱時旁邊不能有人,還需抱緊一棵大椿樹:“椿樹椿樹你姓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來做檁子,我長長來穿衣裳。”有些小孩唱錯了,搞成了 “椿樹椿樹你姓王,我長粗來你長長”,唱錯了便很沮喪,回家告訴大人,大人就嚇唬說:“看你,唱錯了,來年甭想長個子了!”
可是小孩很快就把這事兒忘了,又唱起其他兒歌:“大年初一把門(兒)開,我把財神請進來。驢馱金,馬馱銀,騾子馱個搖錢樹,麒麟馱著聚寶盆。” 此類屬于吉祥兒歌,是用來添喜慶的:“大年初一放鞭炮,穿花衣,戴新帽,看那熱鬧不熱鬧!”還有增添熱鬧氣氛的兒歌:“小娃子拍手笑,新年說來就來了;滴哩哩,兩響炮,炸開還起兩丈高。初一吃哩真不少,初二、初三真熱鬧,家里親戚都來到,新女婿,騎著馬,新媳婦,坐著轎……”“備案子,剁餡子,蒸包子,包餃子。蒸完了,包完了,歡歡喜喜過年了。東來的狗,西來的狗,咱倆對著拍拍手。”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初十都有兒歌,俗稱《新年十日歌》。當唱到正月初七時,歌詞是這樣的:“年初七,人生日,早飯吃罷把秤提。稱了我,又稱你,哥哥稱了六十斤,弟弟稱了四十七。弟弟有點兒不服氣,開口就向哥哥說,明年我要多吃肉,長成大個兒超過你!”
到了元宵節,兒歌就更多了,這里不再一一列舉,單說一首新搜集來的老歌《踏麥青》:“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六踏麥青。踏了麥青不腰痛。踏麥青,踏了麥青不腿痛。”為啥要踏麥青呢?因為過了元宵節,已徹底過完“年下”,作為農人,應該關注稼穡了,這是把注意力往農業生產上引導,而且有必要把來年重要的日子都說一遍:“正月一,唱大戲,小孩子,心歡喜;二月二,吉祥日,龍抬頭,炒豆粒。三月三,齊上山,大風箏,飛上天。四月四,好天氣,清明到,插柳枝。五月五,過端午,咚咚鏘,除五毒。六月六,蒸饅頭,白又大,圓溜溜。七月七,乞巧日,牛郎笑,織女喜。八月八,搬西瓜,迎中秋,樂萬家。九月九,喝好酒,度重陽,慶豐收。十月十,穿新衣,套上車,趕大集……”
還有:“正月里,正月正,趕著鴨娃兒鬧花燈;二月里,龍抬頭,趕著鴨娃兒順街游;三月里,三月三,趕著鴨娃兒下河灘;四月里,四月八,趕著鴨娃兒摘黃瓜;五月里,五月五,趕著鴨娃兒過端午;六月里,天氣熱,趕著鴨娃兒樹涼兒歇;七月里,秋風涼,趕著鴨娃兒縫衣裳;八月里,八月八,蕎麥開花白花花;九月里,九月九,趕著鴨娃兒飲好酒;十月里,十月一,趕著鴨娃兒燒寒衣;寒衣兒送到大門外,趕著鴨娃兒從(重)回來。”
這些兒歌都非常好記,不但教會兒童記住各種節日,還提醒大人在什么日子干什么事情。【原標題:豫西民間兒歌:豫西節日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