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兒歌中也有數字歌,但這種數字歌往往比較枯燥。譬如,記者看見幾個女孩在跳皮筋,邊跳邊說:“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就這樣一路念下去,只是聽起來押韻和上口,有個節奏而已,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傳統兒歌就不一樣了,用的是最簡單的數字,表達卻非常形象。譬如在偃師、孟津等地,就有這樣一首兒歌:“一抓金,二抓銀,三抓不笑是好人。”抓什么呢?抓癢癢唄。記者是鞏義人,此地歷史上長期歸屬洛陽,地域上歸屬豫西。記得小時候,大人常為小兒抓癢癢,抓的時候念的就是這首兒歌,1、2、3這3個數字小兒就是這樣學會的。
豫西兒歌有個重要特點,即大人和孩子在念唱時融入動作,動作指向明確,彼此進行互動,旨在讓人快樂。譬如大人們在念這首兒歌時,要用五個手指甲,輕輕抓撓小孩的膝蓋,“一抓金”時稍輕,“二抓銀”時稍重,“三抓不笑是好人”時要晃動,這時候,小兒被抓得很癢,但竭力忍著,憋住了笑,大人則故意在“三抓”時百般挑逗,終于把小兒逗笑了。
所以說,傳統兒歌里有成年人的音符,成年人為了兒歌快樂地付出,快樂地參與,使“教與學”顯得非常和諧,效果非常明顯,格調非常健康。傳統兒歌還能抓住兒童的特點,挑其最熟悉的事物與數字結合:“大兔子有病二兔子慌,三兔子忙著燒藥湯,四兔子去撕布,五兔子去打墓,六兔子抬,七兔子埋,八兔子哭得起不來,九兔子問它哭啥哩?十兔子說,咱家死了個兔乖乖!”
當代兒歌中,也有“小白兔,白又白,愛吃蘿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樣的句子,同樣抓住了兒童喜歡小白兔的特點?墒,實事求是地說,當代兒歌描情狀物都過于籠統,沒有傳統兒歌形象。譬如上面那首老兒歌,名字叫做《十兔子》,雖是教兒童學數字,卻寫得頗有意趣,幾只兔子分工明確,哪里是為兔子辦喪事呀,分明是讓兒童知曉鄉間喪葬禮俗。
還有一首兒歌《小松鼠》,這樣唱道:“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找不著,找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個?讓我數一數!數來又數去,一二三四五。”這是讓兒童學1、2、3、4、5這5個數字。
“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兩只蛤蟆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三只蛤蟆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撲通撲通撲通跳下水。”這是教小兒認識復合數字,一只、兩只、三只蛤蟆身上的嘴、眼睛和腿必須對上數,尤其是最后跳水的聲響,一只蛤蟆是一聲“撲通”,兩只蛤蟆是兩個“撲通”,三只蛤蟆就該是三聲“撲通”了,若小兒少說了一個“撲通”,就會被立即糾正過來。
河南電視臺曾做過一期節目,讓老太太們在“六一”這天為小兒唱傳統兒歌,其中一位來自鹿邑縣的老太太唱了一曲《螞蚱精》,歌曲很長,歌詞很生動。其實她唱的《螞蚱精》便流傳于豫西地區,鞏義、偃師、孟津都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版本為:“螞蚱精,螞蚱精,螞蚱本是土里生,一只螞蚱生了病,兩只螞蚱請醫生。請來三個花豆娘,身上披著幾點紅。四服草藥治不好,五棵苗下喪了生。蚰子唧唧去報喪,蛤蟆呱呱來哭靈。六只刺猬去打墓,七只蜘蛛扯靈棚。磕頭蟲兒來吊孝,螢火蟲來打燈籠。老蒼蠅嗡嗡把經念,一群鬼蚰子來守靈。殼泡蟲爬著來祭奠,一群蟋蟀吹著笙。撲打蛾兒來羅面,牛屎殼郎把饃蒸。知了哭得腫著眼,兔子哭得眼猩紅。兩只蚰蜒來扶祭,濕濕蟲跑來掃衛生。蝎子忙著去夾菜,棺材頭坐著倆蜈蚣。四條青蛇當龍杠,八只螳螂去抬靈。送葬送到邙山上,一群蚊子哭嚶嚶。螞蚱螞蚱你去吧,一群兒女已長成!往后你就閉上嘴,青菜黃瓜你吃不成!”兒童學唱這首兒歌,既學習了數字,又認識了動物,真是收獲頗豐!驹瓨祟}:豫西兒歌中的數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