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語兒歌的特點是讓孩子去猜兒歌所描述的事物,篇幅短小,耐人尋味,可鍛煉兒童的智力。
謎語兒歌,豫西地區常見,存量較大。尤其是農村孩子,接觸這類兒歌最多。日常生活用品、勞動工具都可編成謎語,讓小孩子去猜。
過去人們飲用井水,井口有轆轤,安裝在井架上,如果描述一下,就是在軸上安一個中空的圓木頭,直徑30多厘米,長度約40厘米,兩頭用鐵圈套固定住,再安一個搖把,這就是轆轤了。轆轤上纏繞井繩,繩頭掛水桶,收放自如,可以打水。
小孩子跟隨大人去打水(豫西稱“擔水”),大人會說:“奇怪奇怪真奇怪,腸子長在肚皮外。這是啥?”因為已經走近轆轤,小孩會很快猜出謎底“轆轤”;貋淼穆飞,大人挑著水在前面走,由于負重,腳步翻飛,走得很快,又問:“一對鴿子就地飛,白日飽,黑地饑。這是啥?”小孩子知道,這是在說“鞋”。
這些謎語來自生活,說過一次,小孩子就記住了,效果非常好。到了晚上,點亮煤油燈,大人會說:“一疙瘩鐵拳頭大,三間屋子盛不下”,小孩子知道這是說煤油燈,煤油燈只有拳頭大小,但燈光三間屋子也盛不下,比喻很貼切。過去,農人遠離報紙、電視,但并未遠離文化,農人有非凡的想象力和整合能力,能把常見事物編成兒歌,就是小孩子吃奶也有謎語兒歌:“一棵樹,結倆梨,小孩看著干著急。”晚上睡覺,看見床鋪,也有謎語兒歌:“四根棍,頂簸箕,大人娃子都上去。”看見窗戶,說:“四四方方一座城,雞不叫,它就明。”看見織布機,說:“遠看一座廟,近看走不到,腳打蓮花板,手打蓮花落。”看見籮頭,說:“一個盆兒,四個門兒。”看見掃帚,說:“從小青,長大黃,束著腰,靠著墻。”看見犁,說:“彎彎樹,彎彎材,彎彎樹上掛金牌。雖說我不是好材料,能把地皮翻過來。”
這些兒歌,運用簡潔的文字抓住事物特征,使兒童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屬性,譬如上面說的掃帚,現代版的謎語兒歌就很直白:“不怕身上臟,墻角把身藏,出來走一走,地面光又光。”仔細比較一下,這則掃帚謎語不準確,因為用它形容拖把也可以。而“從小青,長大黃,束著腰,靠著墻”的描述就準確得多,因為掃帚所用的材料是高粱秸及高粱穗,這東西在生長期是青色的,成熟后是黃色的,捆綁為掃帚時必須束腰,掃完了地,要靠墻擺放。兒童通過這短短四句話,便知道掃帚的來歷了,還聯想到高粱這種農作物,并弄懂了制作過程以及掃帚用完后該怎樣放置。
過去的掃帚謎語,還有一個版本,表達很含蓄:“一物不才,比客先來。客來它不見,客走又出來。”小孩子弄懂了這個謎語,同時也會知道客人到來之前,應該拿掃帚把地面掃干凈,與客人見面前,應該把掃帚放在角落里,盡量不讓客人看到,因為掃帚畢竟是掃垃圾的,不雅觀。我如今整理舊兒歌,越發認識到其珍貴:這些兒歌蘊含著做人的道理,會啟發小孩懂禮貌、講衛生、愛勞動。
謎語是一種傳統文化,謎語兒歌是兒童最好的啟蒙教材,過去的小孩子經常猜謎語,經常說謎語兒歌,而現在的小孩子,經常猜腦筋急轉彎,比如,謎面:冰變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謎底:去掉那兩個點兒。謎面:哪兒的海不產魚?謎底:辭海。謎面:為什么女人穿高跟鞋后,就代表她快結婚了?謎底:因為穿高跟鞋走得慢,容易被男人追上。謎面:換心手術失敗,醫生問快要斷氣的病人有什么遺言要交代,猜他會說什么?謎底: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謎面:為什么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謎底:因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謎面:老人早上刷牙時,一邊刷牙,一邊大聲唱歌,是怎么做到的?謎底:他刷的是假牙。謎面:為什么松鼠可以跳得比樹高?謎底:因為樹不會跳。
這些腦筋急轉彎,只有在看到答案后,才覺得有點道理,其本身沒有什么邏輯性,而且答案可以有多個,不能訓練兒童的正常思維,只能逗人發笑。其中也有深層次開發智力的,譬如最經典的腦筋急轉彎:“米的媽媽是誰?米的爸爸是誰?米的外婆是誰?米的外公是誰?”答案:米的媽媽是花,因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蝶,因為蝶戀花;米的外婆是妙筆,因為妙筆生花;米的外公是爆米花,因為他既抱過米也抱過花。
這些東西,如今的小孩感興趣,至于為啥感興趣,并不是這些“急轉彎”轉得多么科學,而是小孩對惡作劇的東西感興趣,平時,他們被常規作業訓練得煩煩的,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遇到這些新奇的東西,自然會一時新奇,但不會長久感興趣。
而傳統謎語兒歌,由于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最終會受到孩子們歡迎。像這首《羊》:“年紀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論遇見誰,總愛喊媽媽。”《雨》:“千條線,萬條線,掉到水里看不見。”《紅蘿卜》:“紅公雞,綠尾巴,一頭扎在地底下。”諸如此類等等,至今傳唱不衰!驹瓨祟}:新舊謎語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