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小雞嘎嘎 想吃黃瓜 擴大認知范圍的兒歌

2013/7/18 16:47:18 點擊數: 【字體:


小雞嘎嘎 想吃黃瓜 擴大認知范圍的兒歌

 
    擴大兒童認知范圍的兒歌,其特點是先提到一種事物,然后轉換為另一種事物,依次轉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豫西兒歌中有一類兒歌,專門用來擴大兒童的認知范圍。這類兒歌的特點是:先提到一種事物,或先提起一種動物,然后轉換為另一種,依次轉換,讓兒童在這種轉換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譬如“小雞嘎嘎,想吃黃瓜。黃瓜有水,想吃雞腿。雞腿有毛,想吃山桃。山桃有核(音胡),想吃牛(音歐)犢。牛犢撒歡,撒到天邊。天邊打雷,打住盜賊。盜賊告狀,告給和尚。和尚念經,念給先生。先生打卦,打給蛤蟆。蛤蟆鳧水,鳧給老鬼。老鬼推車,一推一撅。”

  這首兒歌中有多種事物,有瓜果、家禽、牲畜、人物,認知范圍較廣,角色轉化較快,下一個事物的出現,要靠前一個事物的連帶,而這些連帶都非常自然:想吃黃瓜,但黃瓜有水,那就換做雞腿。雞腿是有毛的,那就換成山桃。山桃的特點是什么呢?有核。牛犢的特點是什么呢?愛撒歡……在事物不斷轉換的過程中,小孩便擴大了認知范圍,初步掌握了不同事物的特點。

  可是,民間兒歌雖然形象,但邏輯性并不嚴密,小雞想吃黃瓜,“黃瓜有水,想吃雞腿”,這是不符合邏輯的,因為雞是不樂意吃同類的,這可能是較早的版本,后來在傳播中有改動,并且越改越符合邏輯了:“小白雞,嘎嘎嘎,鬧著要吃小黃瓜。黃瓜有水,要吃牛犢。牛犢撒歡,撒到天邊……”直接就把“想吃雞腿”給刪掉了,這樣兒歌的表達就比較細膩了。

  有時候,兒歌中的事物轉換十分隨意,跳躍性非常大,根本沒有邏輯性,也形不成事物鏈條,構不成“相關鏈接”,但聽起來十分逗人,兒童愛唱也愛念。譬如流傳在新安一帶的兒歌:“肚子疼,叫王龍(或為“叫王能”)。王龍暮該(不在)家,打你二百八!哽兒、哽兒、哽兒,天明啦!后院菊花開紅了。東一朵,西一朵,掉下(剩下)一朵喂鸚哥。一二三,上南關!南關有張砸煤锨。叫你砸煤不砸煤,腰里別個彈花錘。叫你彈花不彈花,腰里別個拾糞叉。叫你拾糞不拾糞,腰里別個拌料棍……”

  其中的“不在”,豫西話讀“暮該”(音),“哽兒、哽兒、哽兒”代表公雞報曉,“砸煤锨”、“彈花錘”,現在的年輕人看不懂,其實是和煤、彈花的工具,而“拾糞叉”80后見都沒見過,是一種竹編的工具,類似鐵锨,農民為了積累肥料,平時出門都帶著拾糞叉,在路上遇到牛馬豬羊的糞便,就用拾糞叉撿起來,積累一定量后,用筐挑到莊稼地里。

  整理過去的兒歌,好像在整理舊時的錄音,很多東西雖然漸行漸遠,或者已然忘卻了,但舊東西確實是好東西,余音裊裊,稍加回憶,便重新回響在耳邊了,這里面有文化的汁液,也有時代的回音,既古舊又嶄新。譬如豫西地區的老兒歌《板凳板凳摞摞》,這樣唱道:“板凳板凳摞摞,里頭坐個大哥。大哥出來賣萊,里頭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燒香,里頭坐個姑娘。姑娘出來磕頭,里頭坐個孫猴。孫猴出來念經,里頭坐個先生。先生出來打卦,里頭坐個蛤蟆。蛤蟆出來蹦蹦,里頭坐個豆蟲。豆蟲出來爬爬,里頭坐個南瓜。南瓜出來拖秧,里頭坐個老鄉。老鄉出來狗咬,提起褲子就跑!”

  讀起來多么痛快,一點都不拖沓。現在50歲靠上的人,都聽過這類兒歌。文史專家趙跟喜說,他在新安縣生活多年,從小就接觸這些兒歌,總的印象是兒歌很隨意,形象而生動,多用本地語言。當地人把兒歌叫做“曲兒”,不承擔什么道德教育使命,只讓小兒在輕松的語言環境中啟智、拓思、認知事物,讓兒童對大千世界中的各種事物感興趣。他說,兒歌是一種簡單的啟蒙教材,所有的成年人都是老師,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叔叔嬸嬸盡可隨時吟唱,并教會兒童歌唱,其活潑輕松的方式,是電視、電腦等現代化傳播工具難以匹敵的。

  而常年致力于河洛文化及高等教育研究的趙金昭先生認為,兒歌對兒童有明顯的德育、智育作用,甚至對兒童的體能訓練都起作用,因為兒歌往往和游戲相結合,兒童邊唱兒歌邊做游戲,其形式之活潑,其情狀之可愛,成年人看了都覺得羨慕,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趙先生用5年時間,潛心收集洛陽兒歌,并歸納分類,深入研究,對傳統兒歌的教化作用有著深刻體會。  

  無論專家學者有著怎樣的分歧,兒歌都像是插著歌聲的翅膀,飛到千家萬戶。它是固執的,也是靈活的,同一首兒歌,走到不同的家庭,就可能改換一種版本:“板凳板凳摞摞,里頭坐個大哥。大哥出來賣萊,里頭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燒香,里頭坐個姑娘。姑娘出來玩花兒,里頭坐個螞蚱。螞蚱出來蹦蹦,里頭坐個愣怔。愣怔出來拉車,一步一跌!跌折了大腿,安個棒槌。跌折腰,安把刀。跌掉了抵腦(腦袋),安個核桃。核桃掉,砸吃了!安個靈棗。靈棗靈棗,看著多好!一輩子枯楚瑪瑙兒!”

  看,兒歌的版本在傳播過程中不斷翻新,這是兒歌的特點。而集體創作,代代傳遞,漸漸形成一個大致相同的摹本,這就是兒歌的創作過程。

  “板凳倒,狗兒咬。咬誰哩?咬大嫂。大嫂籃里裝哩啥?大紅棗!你咋不吃哩?沒牙咬。我給你嚼嚼吧?好好好!你胳膊夾的啥?破棉襖。你咋不穿哩?怕虱咬!我給你逮逮吧,好好好。”內容就這樣隨意轉換,一句話一個場景,兒歌就像千變萬化的萬花筒,讓兒童不間斷地認識事物。【原標題:小雞嘎嘎 想吃黃瓜 擴大認知范圍的兒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0-08-24 作者:孫欽良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