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上封禪簡述
從三國開始的國家分裂狀況,除西晉短暫統一外,一直都是南北割據,五岳也同樣處于南北兩地。隋唐大一統后,五岳重新回到一個“天子”直轄的范圍,這樣祭岳最大的盛典封禪在中斷了五百多年后又重新開始醞釀恢復。
關于封禪之禮,《史記·封禪書》正義說的很明白:“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由此,中國傳統的封禪地都是在泰山進行的。唐代以前有確切記載封禪泰山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和東漢光武帝三人。這三位帝王統治的時代大致有這樣幾個共同特征:一是國家一統;二是國家強盛;三是帝王本人雄才大略。這三點大體上也是舊時帝王封禪所必須具備的條件。
隋朝一統天下之后,便想著封禪。雖然文帝比不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漢武帝,但其它兩條件大體具備。故開皇十四年(594年),晉王率眾臣固請封禪泰山。或許是文帝自知不如秦皇漢武之故,沒有敢封禪,只是“于泰山之下,為壇設祭,如南郊之禮,竟不升山而還。”開皇十五年(595年),文帝東巡時又望祭了包括中岳在內的五岳。
唐朝建立之后,對祭祀封禪也是比較重視的。高祖和太宗時即制訂了五岳、四瀆等常年祭祀禮制:“五岳、四鎮、四海,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中岳的祭祀地點在洛州。唐貞觀六年(632年),眾臣請求李世民封禪,但李世民以“至敬不壇”為由婉拒。貞觀十六年(642年),眾臣又上書請求封禪。可以說,太宗還是一個具備封禪條件的帝王,但在決定封禪后,卻因“會有彗星之變,乃下詔罷其事”。
2、武則天封禪的準備活動
一代女皇武則天有強烈的封禪意識,尤其是對中岳嵩山情有獨鐘,曾多次勸唐高宗往中岳封禪。唐太宗生前也曾兩次擬議封禪,但都因“天象”、戰爭而沒能實行。做為太宗才人、“性聰敏,博涉文史”的武則天深知封禪的政治意義,身為皇后時多次勸唐高宗封禪,并屢勸高宗封中岳,顯然有其政治功利目的。公元696年,武則天以曠古以來第一位女皇帝、大周國主身份登嵩山封中岳,終償夙愿。武則天封禪中岳做了長時間的準備工作。
1、參加唐高宗泰山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五月,唐高宗正式發布詔敕,并著手封禪的準備工作,這是唐朝最早、最莊嚴的一次封禪大典,司空、英國公李勣、高陽郡公許敬宗被任命為封禪使。十月十五日,武則天上表說:“歷來封禪,祭天即‘封’禮,祭地即‘禪’禮,皆由公卿執掌行事,皇后及女性皆不得參與。但‘天’對男子,‘地’本為女子,故祭地的‘禪’儀,應破舊習,妾請率內外命婦奠獻。”唐高宗當即下詔:“禪禮由皇后為亞獻,越國太妃燕氏為終獻。”麟德三年正月一日,高宗登上泰山南麓的祭壇祭祀天帝,二日高宗到達泰山之巔的登封壇祭天,把玉牒收入玉匱,同時把祭祖的冊子也收入玉匱,用金繩捆在一起,在上面封上金泥,蓋上玉璽,就地裝入早已準備好的石 ,求上天保佑國泰民安。三日高宗來到社首山的降禪方壇,祭祀地神,他把祭器和酒擺在祭壇前叩拜后,皇后武則天開天辟地第一次走上降禪壇祭地,內外命婦等隨她逐次叩拜,最后獻禮的是越王貞的母親燕氏。五日,高宗登上朝覲壇,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為紀念封禪大典,下詔改元乾封。這次封禪,武則天如愿以償,行了亞獻禮,極大地抬高了女性的地位,也為她三十年后封禪嵩山做了一次規模盛大的預演。讓內外命婦參加祭地大典,這是破天荒頭一次,體現出了武則天對儒教男尊女卑挑戰的意識,行亞獻禮更為自己以后正式登基做了良好的鋪墊。
2、勸唐高宗封禪嵩山
封禪泰山后,已為天后的武則天就產生了遍封五岳,尤其是封中岳的強烈愿望,她極力勸唐高宗封中岳,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天后勸上封中岳,癸未,詔以今冬有事于嵩山”;調露元年(679年),“帝既封泰山,欲遍封五岳,作奉天宮于嵩山之南”,“秋七月己卯,詔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是不幸的是都因吐蕃犯塞而停封。永淳元年(682年),“秋七月,作奉天宮于嵩山南”,“奉天”二字足以說明這是為封中岳做準備。弘道元年(683年)正月甲午朔日,唐高宗和武則天幸奉天宮,并“遣使祭嵩岳、少室、箕山、具茨等山,西王母、啟母、巢父、許由等祠”。這可能是武則天煞費苦心封禪中岳的“彩排”,同年八月,終于鼓起勇氣的唐高宗決定次年封禪中岳嵩山,并召太子赴東都,十月唐高宗和武則天幸奉天宮,但因高宗不爭氣的身體犯病,詔停來年封嵩山。不久唐高宗駕崩,封禪中岳又只能成為夢想了。然而封禪中岳的儀禮器物都準備停當,一如乾封年間封禪泰山時那樣。當時有歌謠流傳:“嵩山凡幾層,不畏登不得,但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馬,傍道打騰騰。”但武則天并沒有忘記自己封中岳的大愿,垂拱四年(688年)改嵩山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還別出心裁地為天中王配了一個王妃天靈妃。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自己做了女皇帝,雖欲封中岳,因徐敬業起兵而擔心唐室復辟,再提封禪顯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天授二年,深知武則天心思的武思文上書請封中岳,但一心打擊反對勢力鞏固大周統治的武則天卻無暇顧及。
高宗即位后,公卿又數次請求封禪,這個雖遠不如秦皇、漢武和太宗英明的帝王卻真的要封禪了。這里的原因除高宗時承繼了“貞觀之治”的昌盛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則天既立為皇后,又密贊之”。顯然,高宗的封禪,武則天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封禪泰山后,一個更大的封禪計劃已在武則天心中孕育。
武則天是一位有膽識的政治家,也是一個敢于創造奇跡的人。在高宗封禪泰山后,“天后勸上封中岳”。武則天敢提出這個設想就是一個大膽創新。因為在此之前的封禪地點都是泰山。但在武則天的眼中,封禪就是“報天地之功”,五岳的地位應當是相同的,都具備封禪條件。所以在武則天的勸說下才有“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的意愿。事實上,在武則天的心目中,她只希望封禪中岳,這從武則天稱帝后從不提封禪其它四岳可以證明。
在武則天的極力勸說下,高宗于儀鳳元年(676年)二月下詔擬封中岳,后因“吐蕃犯塞,停封中岳”。調露元年(679年)七月,高宗又“詔以今年冬至有事于嵩山”,但最后因突厥反叛而罷封中岳。高宗兩次封中岳不果后,永淳元年(682年)又準備第三次封中岳:
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崇(嵩)陽縣。其七月,敕其所造奉天宮。二年正月,駕幸奉天宮。至七月,下詔將以其年十一月封禪于嵩岳。詔國子司業李行偉、考公員外郎賈大隱、太常博士韋叔夏、裴守貞、輔抱素等詳定儀注。
《舊唐書·禮儀志》卷三載:高宗既封泰山之后,又欲遍封五岳。至永淳元年,于洛州嵩山之南,置嵩陽縣……下詔將以其年十一月封禪于嵩岳。詔國子司業李行偉、考工員外郎賈大隱、太常博士韋叔夏裴守貞輔抱素等詳定儀注。于是議:……又定登封、降禪、朝覲等日。準禮,冬至祭天于圓丘,其封祀請用十二日。準東封祀故事,十二日登封,十三日禪祭,十四日朝覲。若有故,須改登封已下期日,在禮無妨。
又輦輿料云:封祀、登封,皇帝出乘玉輅,還乘金輅。皇太子往還金輅。禪祭,皇帝、太子如封祀。又衣服料云:“東封祠祭日,天皇服袞冕,近奉制,依《貞觀禮》服大裘。又云:袞冕服一具,齋服之;通天冠服一具,回服之;翼善冠服一具,馬上服之。皇太子袞冕服。又齋則服遠游冠,受朝則公服遠游冠服,馬上則進德冠服。
當時又令詳求射牛之禮。行偉、守貞等議曰:“據《周禮》及《國語》,郊祀天地,天子自射其牲。漢武唯封太山,令侍中儒者射牛行事。至于余祀,亦無射牲之文。但親舂射牲,雖是古禮,久從廢省。據封禪禮,祀日,未明十五刻,宰人以鑾刀割牲,質明而行事。比鑾駕至時,牢牲總畢,天皇唯奠玉酌獻而已。今若祀前一日射牲,事即傷早。祀日方始射牲,事又傷晚。若依漢武故事,即非親射之儀,事不可行。”詔從之。尋屬高宗不豫,遂罷封禪之禮。
在封禪禮儀就緒的情況下,高宗準備封禪中岳,但終因病重,“遂罷封禪之禮”。不久,高宗駕崩,封禪中岳愿望終未實現。高宗沒有能封禪中岳實際上也是武則天主導的封禪中岳大典的計劃沒有實現。
3、積極籌備封禪嵩山事宜。
在高宗去世后,武則天臨朝稱制,仍然想著封中岳。但此時武則天封中岳,可不是乾封時封泰山的“亞獻”地位,而將是以“天子”的身份封天禪地。故武則天為封中岳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垂拱四年(688年),當永安人唐同泰偽造在洛水中發現“圣母臨人,永昌帝業”的瑞石時,武則天不僅封洛水,亦封中岳:“又以嵩山與洛水接近,因改嵩山為神岳,授太師、使持節、神岳大都督、天中王,禁斷芻草。”可見,此時的中岳已提升到“神岳”的地位了,也就是說,更具備了封禪條件。在武則天正式登基后,決定正式封中岳:則天證圣元年,將有事于嵩山,先遣使致祭以祈福祝厘,下制,號嵩山為神岳,尊岳神為天中王,夫人為靈妃。嵩山舊有夏啟及啟母、少室阿姨神廟,咸令預祈祭。
至此,武則天封禪嵩山之事已是“萬事俱備”,只需擇吉日以完成她多年的夢想了。(原標題:武則天封禪嵩山的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