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一生信奉儒釋道。她在位和執政期間,到中岳嵩山或封禪,或祭祀,或祈禱,或投放金簡。嵩山成了她的后花園、休養所和求神拜佛的場所,由此,嵩山的宗教文化也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實際執掌大權長達半個世紀。她執政期間,崇奉儒釋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社會安定,經濟發展
武則天出身名門,生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一歲喪父,母女4人備受同父異母兄長們的冷眼。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則天被唐太宗召入宮,立為才人。她的妙齡青春、豆蔻年華基本上是虛度在寂寞無聊的深宮后院。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駕崩,為此,武則天又經歷了兩年的尼姑生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唐高宗給唐太宗過周年,行香來到感業寺,早已對武則天產生愛慕之情的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會面,之后武則天以間淑妃之寵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二次入宮。武則天二次進宮后不惜犧牲自己的親生子女,來換取自己的政治地位,以至當上皇后。
武則天大權在握后,以一個前無古人的女政治家的氣魄殫精竭慮、運籌帷幄,操勞著國家大事,逐漸實現著她的一個個治國策略和政治抱負。她先后以修訂《姓氏錄》、鏟除反對派、擴充官僚隊伍、組織北門學士等手段,竭力擴大親信隊伍,培育核心班子,發展自己的實力。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武則天采用這些手段,殺出了一個武氏天下,鞏固了政治地位。武則天的一生,兩年的尼姑生活對她影響很大,她執政后,除以儒家思想鞏固其政權外,更加崇信佛道,并把嵩山作為她的宗教基地,以宗教信仰鞏固和統治政權。
武則天的政治背景似乎與中岳嵩山連結在一起,她先是勸告唐高宗李治封嵩山,后又到崇山封禪、建離宮和行宮,并祭祀少室山。嵩山成了她精神上的一種依托,嵩山的宗教文化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登封市文化館的秦松六先生對嵩山文化研究有一定的造詣,他告訴記者,武則天在位和執政期間,與中岳嵩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史料記載,她先后數十次來到嵩山,或祭祀封禪,或求神拜佛,或商議軍國大事,或療養休閑、觀光游覽等。她先是勸告唐高宗李治封嵩山,后又到嵩山封禪、建離宮和行宮,并祭祀少室山,祭拜朝覲壇、中岳廟、啟母廟、箕山許由廟以及到少林寺尋佛問經。她還在三陽宮避暑和峻極峰投放金簡等等。她把江山社稷及本人的命運完全寄希望于嵩山,中岳嵩山成了她精神上的一種寄托。
武則天為什么要到嵩山封禪或進行其他宗教活動,而不去泰山或別的地方呢?秦先生認為武則天終生信神信佛,她認為,嵩山位于五岳之中,“中”是核心,核心為軸,軸為帥也,就是說我是圣母,是國君,是一朝之主,如同嵩山一樣,因為嵩山是中央戊已土,萬物土里生,最滋潤萬物之地,是賦于萬物之本的主宰者。一句話,中岳嵩山是天下之中,占居中央位置,距玉皇大帝辦公的地方最近,到嵩山求拜,就會有求必應。
天冊萬歲二年(696年),武則天到嵩山封禪,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以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并把天冊萬歲年號改為萬歲登封元年。嵩山腳下的登封和告成(后并入登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武則天封禪嵩山,先后筑有三壇,分別是登封壇、封祀壇和朝覲壇。這三壇的構建和遺存,不僅見證著武則天時代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樂業的昌盛景象,而且也給研究唐代歷史和武則天這位復雜女性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有力的證據。
武則天嵩山封禪之后,社會穩定,政令亨通,呈現出太平盛世之格局。武則天對嵩山更加崇拜。她經常到嵩山祈福,并向三官九府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武則天嵩山封禪之后,她自以為嵩山神奇靈驗,整個朝野上下齊呼萬歲,過去內亂外侵的年代已經過去,社會穩定、政令亨通、登峰造極,呈現出太平盛世之格局。武氏江山出現輝煌的階段,武則天對嵩山倍加崇拜。封嵩山兩年后,她再次來到嵩山。據《資治通鑒》中載:“圣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已丑,太后幸嵩山,過緱氏,竭升仙太子廟。壬辰,太后不豫,遣給事中欒城閻朝隱禱少室山。朝隱自為犧牲,沐浴優俎上,請代太后命。太后疾小愈,厚賞之。”這一次武則天到嵩山主要拜謁了道教代表人物王子晉。到嵩山后,突然得病,派給事閻朝隱祈禱少室山,并洗過清水澡,剃去全身毛發,猶如祭品,祭祀少室,讓嵩山神給武則天免除病災。碰巧,武則天的病明顯好轉。她除了厚賞閻朝隱等人外,更對有求必應的嵩山充滿崇拜和向往。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終生信神求佛的武則天,又一次來到嵩山告成的石淙河,不僅要求建三陽宮,而且在此久住數月。當時武則天已有76歲的高齡,她在被譽為“小桂林”的石淙河大宴群臣,并賦詩,呈現一派歌舞升平的氣象。參加這次宴會的有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宰相狄仁杰以及蘇味道、崔融、徐彥伯、楊敬述等,均留詩于此,并刻于崖壁。
1982年5月,登封市唐莊農民在嵩山峻極峰采藥時,在祭祀中岳的封祀壇邊的石縫中,發現大周皇帝武則天除罪的金簡(現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館)。金簡長方形,長36.2厘米,寬8厘米,重223.5克,內容為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遣宮廷太監胡超向三官九府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這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實屬罕見的歷史文物。
從這通金簡上看,武則天信奉佛教,更信奉道教。高僧胡超是她最信賴的佛教人物。信佛的她卻祈求道教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這個點子應是出自胡超或武則天本人。證明武則天曾向胡超表明自己的內心世界。晚年的武則天內心對殺戮無數的過去,著實有一種極大的負罪感,所以要求助于上蒼保佑她,免除病災,讓她長生。高僧胡超在給武則天炮制長生藥的同時,經武則天親筆書寫并打造了金簡。當年胡超曾勸武則天觀葬舍利,被狄仁杰阻擋,但武則天仍沒有改變讓天地之神免除罪名而長生的初衷。她在嵩山舉行祭祀三官九府大典后,讓胡超在嵩山峻極峰封祀壇上再次舉行祭祀活動,將此金簡投放在峻極峰上。武則天嵩山投金簡,服用胡超的長生藥,頓感“疾小瘳”。武則天認為三官九府神仙已饒恕她的罪名,她卸掉了思想包袱,心情非常激動,便大赦天下,改元為久視元年。5年后,即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壽終,享年81歲。(原標題:武則天與嵩山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