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廿三,民間俗稱“過小年”,也叫“祭灶日”。在一些地區,也有以二十四日為祭灶日的。關于祭灶的來歷,民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戶姓張的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張灶王整整活到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弟弟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第二年的臘月廿三,是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弟弟忽然深夜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已故妻子的容貌,弟弟說:“我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忙取來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
其實,灶壁上的灶王,是弟弟預先繪制的。他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然靈驗。當鄉鄰來找弟弟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漸漸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灶王爺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弟,姓張名禪,他休了結發妻子后,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失火,把偌大個家業燒得精光,張禪的雙眼也被燒瞎了,只好四處乞討為生。一日,他討飯來到一家門首,好心的女主人見他可憐,便做了好菜好飯招待他。言談之中,張禪發現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的前妻,于是羞愧難當,便一頭撲進灶火里活活燒死。玉帝覺得他是浪子回頭,便封他為“灶君”,讓他司察人間的功德善惡,并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匯報一次人間的實情。人們害怕他上天之后胡言亂語,便在他上天之日,擺上糖瓜來祭奠他。祭祀時,先將“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貼在灶君像的兩側,用來提醒他多為百姓說好話。至于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點,用來糊住他的嘴,防止他在玉帝面前亂說。
祭灶一般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男人懷抱公雞,執酒澆雞頭,嘴里念念有詞。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祭灶儀式結束后,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原標題:祭灶的傳說)
來源:韶關日報 作者:徐如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