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奴隸主將奴隸上交的不能倉儲的糧食堆在露天,經過日曬雨淋,發酵生變,糧食堆里流出乳白色的液體。一天,有位姓杜名康的人,走近糧堆旁聞到一股清醇香味,他觀察良久,認定這是從麥堆里流出來的液體所散發的香味,忍不住捧起來喝了一口,感到甘甜醇香,連著喝了幾口,頓時感到身上發熱,舒適無比。但美中不足的是,下肢還是沉重寒冷。心想,要是克服了這個不足,該有多美。他日夜思念此事,苦無辦法。
一天夜里,他進入夢鄉。一位鶴發童顏,身板硬朗拄著拐杖的老者來到他面前說:“你不是想讓糧堆里流出的液體讓人喝了全身舒適嗎?”杜康連忙答應“是”,并求老者指點。老者說:“從今夜開始到第九天的酉時,到村外的大槐樹下等候,從過路人的身上采一滴血,共取三滴,混入從糧堆里流出的白色液體里,就可以達到你想要的結果。記住三滴血必須從三個人的身上取得。”說完老者騰空而去。杜康醒來是南柯一夢,心想老者準是神仙來點化自己。于是,他根據老者的指點,第九天來到村外的大槐樹下靜候行人。剛到酉時,過來一位行者,邁著方步,戴著茶色眼鏡,看上去斯斯文文,像是個文化人,他急忙走過去,鞠了一躬,說明原因,文化人毫不推辭咬破指尖,將鮮紅的血液滴到他伸過去的碗里。不久,又聽見馬蹄聲響,只見一位威風凜凜,氣宇軒昂的將軍騎馬過來,他趕上前如此這般一說,將軍哈哈大笑,從胯下抽出寶劍,在手腕上一抹,鮮血流進杜康的碗里。已經采集了兩滴血,只差一滴血,但左等右等不見人來,酉時馬上要過去了,這如何是好。正在無計可施時,忽聽到大槐樹的樹洞里傳來呼嚕聲,他好奇地走近一看,是本村的一個白癡在這里呼呼大睡,不得已他喚醒了白癡,用槐刺刺破了白癡的手腕,朝碗里滴了一滴血。三滴血湊齊了。
回到家里,他將采來的血混在從糧堆里流出的白色液體里,液體馬上變得晶瑩剔透,清香撲鼻,飲了幾口立時覺得神清氣爽,渾身舒適,還有幾分飄飄欲仙的感覺。他高興極了,將混有人血的液體裝在一個大甕里,有人要喝,就在收集的液體里滴上幾滴,作為引子,味道一樣清醇。
這么好的美味,應該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于是他想啊想,靈感來了:三滴血寫成三點水兒,酉時采的人血加上一個酉字,合起來就成了酒字。但發什么音呢?使他頗費周折,最后靈機一動,老者說第九天,干脆稱酒吧!
從此后,人們勞累了飲酒,解除疲勞,精神煥發;憂愁了飲酒,以酒解愁;喜慶飲酒,氣氛熱烈活躍;朋友們相聚飲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詩人飲酒,李白醉酒詩百篇;武將飲酒,關羽溫酒斬華雄……酒演繹了不少千古佳話。但是,它也釀成了不少悲劇,酒后反目,行兇鬧事。胡言亂語,禍從口出。醉酒駕車,釀成悲劇。正如有位先賢論它即是穿腸毒藥,又論無它不成禮儀。這些都是那三滴血的主人文人、武將、白癡在作怪吧!
杜康造酒,功也?過也?(原標題:杜康造酒說)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何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