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民族英雄吉鴻昌

2012/4/23 9:25:03 點擊數: 【字體:


民族英雄吉鴻昌

一身戎裝的吉鴻昌

民族英雄吉鴻昌

吉鴻昌和夫人

民族英雄吉鴻昌

吉鴻昌在歸綏蜈蚣壩題寫的“化險為夷”

 

    他出身貧苦從小崇尚英雄,參軍后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升官后始終沒有改變“當兵救國,為民造福”的初衷;他在綏遠駐任期間,辦了許多利民的好事至今為人稱誦。他組建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率先對日宣戰,創“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從日軍手中收復失地的壯舉,鼓舞了全國的抗日軍民,帶來了驅寇救國的希望。人們永遠銘記這位抗日愛國名將——
  
    少年時好打抱不平常受鄉鄰稱道,不滿18歲開始戎馬生涯
  
    吉鴻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時喪母。由于家庭貧窮,他只能在勞動之余,到鄉塾里旁聽先生講課,認了不少字,也能讀一些書。在夏季里,他常在院中的葫蘆架下,向兒童們和街坊鄰居講述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經常是言詞慷慨、情緒激動。
  
    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吉鴻昌很小就參加了勞動,年紀稍大時,幫助父親捉蝎子、做藥膏,替窮苦鄉親治病。他從不向仗勢欺人的人屈服,看到地主惡少對窮人孩子尋釁欺凌,就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他身上所特有的這種“人窮志不窮”、“人少志不小”的氣質,幼年時代就常常受到鄉鄰的稱道。
  
    1909年春,家里生活已難支撐,吉鴻昌便離家到扶溝縣城松盛樓首飾店做銀匠學徒。那里勞動條件惡劣,他雙手因受腐蝕而鮮血直流。后因兵荒馬亂,店鋪倒閉他才回了家。1911年,吉鴻昌又到離家一百多里的周口鎮增盛合雜貨行當學徒。他在這里苦熬了兩年,受盡老板的辱罵欺凌,又看到社會的黑暗,使他更加同情勞苦人民。一天,他向父親表達了要當兵的愿望。父親對此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兒子曾多次表示過:“大丈夫要不惜五尺血肉之軀,報效國家!”。1913年8月,吉鴻昌帶著父親從箱底拿出的一塊銀元離開了家鄉,步行到郾城,準備投軍。這時,馮玉祥正在郾城一帶招兵。他挑選新兵比較嚴格,招募人員總要摸摸新兵手掌上有無老繭子,是否勞動階層、品行端正。由于吉鴻昌身材魁梧,英姿威嚴,談吐忠實厚誠,手掌上又有厚繭子,很快被招募人員選中了。那時,他還不滿18歲。
  
    馮玉祥稱其“吉大膽”,用積蓄在家鄉辦學,發動駐地軍民修路
  
    1915年8月,馮玉祥的部隊在四川南充駐防。一天,馮玉祥帶著一些戰士在嘉陵江邊洗澡,有幾個戰士被水沖到深處,他們不會游泳,情況危急。當馮玉祥著急地問誰會游泳,快去搶救時,吉鴻昌一面答著:“我會水!”隨即跳到江中。其實他根本不會游泳,很快也淹在水中,后被別人救了起來。馮玉祥認為他這種舍己救人的精神十分可嘉,夸獎他說:“你真是個吉大膽!”從此“吉大膽”的綽號便在軍隊中流傳開了。
  
    吉鴻昌因吃苦耐勞、智勇正直得到馮玉祥賞識,他很快就被提升為***連連長,不久又被提升為營長。1921年,吉鴻昌回鄉探親時,拿出全部積蓄,利用一所破廟作校舍,創辦了“呂北初級小學”。他立下規定:凡是貧家子弟,一律免費上學。學校規模一度壯大,曾被譽為“豫東第一”。
  
    1924年,馮玉祥的西北軍移防綏遠特別區,李鳴鐘任綏遠特別區都統。1925年元月,在西北軍補充第四旅二團三營任營長的吉鴻昌,被調往綏遠都統署任副官處處長。來到綏遠后,吉鴻昌一面對新兵進行救國愛民思想教育,一面加緊軍事訓練,還經常在緊張的練兵中擠出時間,率領全營官兵到營房附近的什拉門更、攸攸板、刀刀板等村幫助農民干活兒。他對官兵們說:“我們來自老百姓,我們穿的軍衣,吃的軍糧都是來自老百姓。我們的槍支都是用民脂民膏買的,我們幫助農民勞動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勞動中,官兵們都很賣力氣,除了喝點農民送來的白開水外,不收任何報酬。農民們贊揚說:“西北軍這樣幫助老百姓春耕秋收,真是少見,他們是一支真正愛護百姓的軍隊。”
  
    當年,歸化城“馬路不平,無風三尺土,有雨泥滿城”,特別是主要街道高低不平,塵土飛揚,遇有降雨泥濘滿街,軍民行走很不方便。看到這種市容后,吉鴻昌就在辦公桌對面掛的黑板上寫下:“馬路不平,灰塵飛揚,亟待整修,刻不容緩。”1925年5月間,經李鳴鐘都統批準,吉鴻昌發動駐防軍警和市民,對火車站至新城、新城至舊城、火車站至舊城的3條主要道路進行了整修,以沙石和爐灰渣鋪路,壓軋得平平整整,并在道路兩旁種植楊柳,使市容煥然一新。
  
    帶領官兵筑路除險,不忘“當兵救國,為民造福”初衷
  
    1925年10月,吉鴻昌升任綏遠省督統署直轄騎兵團團長兼警務處處長,不久又被任命為第36旅旅長。
  
    歸綏城17余公里的蜈蚣壩是歸綏城通往武川縣、達爾罕旗、茂明安旗(達茂二旗后合并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四子王旗的交通要道,當時綏北各旗縣盛產小麥、牲畜、皮毛等物資,要經此路運到歸化城轉銷國內外。同時綏北各旗縣蒙漢人民生活上所需要的工業產品亦經此路運往。但這段公路坡陡路窄,蜿蜒崎嶇,特別是在降雪降雨季節,經常有車輛翻滑,人們經過這樣的險隘時非常擔心。吉鴻昌每接到蜈蚣壩交通肇事的報告后,總是非常不安地說:“我們必須想辦法鏟除這條吃人的害蟲——‘蜈蚣’!”為此,他呈請都統李鳴鐘批準,以兵工修筑蜈蚣壩公路。
  
    1926年春,吉鴻昌親自帶領所轄騎兵團和***營,開赴壩口子、烏素圖村一帶安營扎寨。開工之時,吉鴻昌在大青山下集合隊伍作動員講話:“我們軍隊穿著老百姓的軍衣,吃著老百姓的糧食,我們為老百姓修路,以解除他們行路的危難,你們說,應該不應該?”官兵們一致高聲回答:“應該!”他講了很多軍隊應該為老百姓修路的道理。他如同在戰場上作戰一樣,手拿鐵鍬率先在工地上大干起來。在吉鴻昌的帶領下,廣大官兵干勁十足,工地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在當地居民的支持下,打石放炮,用了幾個月時間修成一條大路。
  
    工程竣工后,吉鴻昌親手書寫了“化險為夷”4個大字,遂刻于壩頂公路右側以作留念。蜈蚣壩段公路修妥后,便利了綏北交通,大大減少了旅客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繁榮了綏遠物資交流。
  
    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南的昭君墓,舊時無人看管,墓周圍略有幾棵樹木,立著東倒西歪的歷代名人石碑,旅游者觀后大有寒冢荒墓之感。吉鴻昌1926年5月中旬游覽了昭君墓。當時他贊揚說:“昭君真是一位可欽佩的巾幗英雄。”游后立碑對昭君表示敬意,并加史評以抒感懷。其碑文曰:“懦夫愧色。”
  
    十幾年里,吉鴻昌雖不斷升官,卻絲毫沒有改變“當兵救國,為民造福”的初衷,時刻銘記著父親“作官即不許發財”的教誨,平時省吃儉用,興辦公益事業。他嚴于律己,也約束部隊不許擾民。
  
    率師北伐被譽為“鐵軍”,深懷憂民救國之志,秘密加入共產黨
  
    1926年9月,馮玉祥在五原誓師,響應北伐,吉鴻昌率部參加了西安之戰。1927年4月,吉鴻昌所部擴編為第19師,他升任師長,歸屬馮部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所轄。國民革命軍沿隴海路東征,吉鴻昌率部攻克洛陽、鞏縣,又強渡黃河,占領豫北重鎮新鄉,奉軍被打得抱頭鼠竄。吉鴻昌所部被人們譽為“鐵軍”。
  
    1928年,吉鴻昌被任命為第30師師長,調防甘肅天水。1929年7月,吉鴻昌進兵寧夏,任寧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軍軍長。他整飭了軍隊和吏治,致力于漢回兩個民族的團結,提出了“開發大西北”的口號,決心為民興利除弊。
  
    1930年4月,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吉鴻昌奉命率部從寧夏出潼關,參加討蔣大戰。9月,馮玉祥的西北軍戰敗。吉鴻昌為了保存實力,接受蔣介石改編,就任第22路軍總指揮兼第30師師長,不久被蔣派往光山、商城一帶進攻鄂豫皖蘇區。
  
    吉鴻昌對進攻蘇區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與黨組織取得了聯系,隨后又化裝到鄂豫皖蘇區進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觸動,隨后曾在潢川組織部隊起義參加工農紅軍未果。蔣介石發現吉鴻昌有“謀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軍職,逼迫他出國“考察”。
  
    在國外,吉鴻昌通過利用記者的采訪,以事實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并斥責英國縱容日本侵略中國和蔣介石對日妥協的丑惡行徑。在德國時,吉鴻昌曾多次要求到蘇聯進行訪問,遭到蔣介石反動政府使館的百般刁難,不予簽證。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后,吉鴻昌聞訊立即回國寓居天津,秘密與中共華北政治保衛局聯系。不久,他整理出版了《環球視察記》,借以抒發他憂國報國的熱情。同年4月,吉鴻昌在北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愛國的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從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在黨的號召下,他積極策動馮玉祥、方振武等高級軍官籌組抗日武裝,準備收復失地。在他的努力下,1933年3月,在張家口成立了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初期的武裝力量有6萬多人。
  
    組建察綏同盟軍率先抗日,浴血奮戰收復失地
  
    抗日同盟軍成立后,吉鴻昌任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兼北路前敵總指揮。1933年6月20日,他率領同盟軍從察哈爾東部出擊。經過20多天的浴血苦戰,收復了康保、寶昌、沽源、多倫等地(現分別在內蒙古、河北境內),把日偽軍全部驅逐出察哈爾省境。在攻克多倫的戰斗中,吉鴻昌身先士卒,冒著日寇敵機的轟炸掃射,率領敢死隊第一批攀登入城,用大刀和敵人肉搏,表現出了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察綏抗日同盟軍的勝利,鼓舞了全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工人、農民和各界人士紛紛捐錢捐棉衣捐食品,支持同盟軍抗日。上海各界抗日聯合會、北平各界抗日聯合會、華北青年抗日同盟會,以及江蘇、浙江、廣東、福建、湖南、湖北、天津等地的抗日救國團體,都紛紛發出通電表示慰問和支援。抗日同盟軍的勝利和全中國人民抗日熱情的高漲,使日本侵略者大為恐慌,他們便加緊對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要它制止同盟軍抗日。國民黨政府迫于日本的壓力,又害怕共產黨在抗日反侵略的熱潮中擴大影響,決定對察綏抗日同盟軍采取行動。先是威脅利誘,要求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解散抗日同盟軍,到國民黨政府中去做官。遭到拒絕后,就對抗日同盟軍采取了武裝進攻的卑劣手段。
  
    7月上旬,正當抗日同盟軍克復多倫后,準備進一步行動時,國民黨政府的嫡系軍隊16個師開進了察哈爾,分3路向張家口進逼。他們切斷了一切交通要道,對張家口進行全面封鎖,給抗日同盟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日本侵略軍見國民黨政府已經對抗日同盟軍采取行動,便從熱河向察哈爾東部進行反撲,使察綏抗日同盟軍處在腹背受敵的困境中。8月7日,馮玉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宣布離職下野,抗日同盟軍的一部分隊伍被國民黨的第29軍收編。吉鴻昌、方振武頂住壓力,拒絕收編,并且公開發表外抗日寇、內除國賊的聲明,宣布繼續進行神圣的抗日戰爭。
  
    8月26日,吉鴻昌率領3000多人試圖去商都同抗日同盟軍高樹勛會合,建立蘇區。但遭到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蘇區因而無法建立。吉鴻昌無奈之下找到了方振武,準備一同進攻由國民革命軍駐守的北平城。
  
    9月間,吉鴻昌率領察綏抗日同盟軍向灤河以東地區進擊。國民黨政府竟然和日寇秘密商定,共同圍剿同盟軍。日寇在北面,國民黨軍在東、南、西三面,對同盟軍進行包圍。日寇還出動了許多飛機,對同盟軍陣地進行輪番轟炸。吉鴻昌戰至10月,但終因眾寡懸殊,孤立無援,彈盡糧絕而失敗。
  
    組建“反法西斯大同盟”,就義前寫下“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為了保存抗日實力,吉鴻昌與方振武到國民黨第32軍駐地同商震談判。不料,蔣介石卻電令商震把吉鴻昌和方振武押送北平審問。
  
    1933年10月16日黃昏,汽車載著吉鴻昌、方振武從牛欄山向北平開去。為防不測,兩人都換上便服。方振武坐第一輛車,吉鴻昌則坐在第二輛車上。汽車開到順義馬家營西邊,幾個軍人持槍沖到跟前喝問:“方振武在哪里?”方振武靈機一動,指著后面說:“在后邊。”那些軍人就奔后邊那輛車去了。方振武乘機跳下車,混進人群,趁天黑沿潮白河潛往天津。

    在汽車上,吉鴻昌向押解他的國民黨士兵宣講抗日救國道理。那些士兵得知他就是戰功卓著、威震敵膽的吉鴻昌將軍,十分敬仰。當汽車離開孫河五六里地之后,士兵閉目裝睡,故意給吉鴻昌留個逃走的機會。趁這工夫,吉鴻昌和隨從牛建忠跳車逃跑,也潛往天津。
  
    察綏抗日同盟軍解體后,吉鴻昌被迫轉入地下,在北平、天津等地繼續從事抗日活動。1934年5月,吉鴻昌回到天津,組織成立了“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被推為主任委員,進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他家三樓一角,設立了一個秘密印刷所,出版了機關刊物《民族戰旗》報。他的住宅也成了黨組織的地下聯絡站,因而被黨內同志稱為“紅樓”。
  
    6月,吉鴻昌、南漢宸秘密與西安楊虎城將軍取得聯系,并得到楊虎城的援助。吉鴻昌積極籌資購買武器,進行武裝抗日反蔣的準備工作。他還親自約原西北軍中具有反蔣思想的蘇雨生、邢肇棠、雷中田等人來天津,由天津地下黨組織集中進行開展秘密武裝斗爭的訓練,然后派往西北、豫南、豫西、安徽等地,組織抗日武裝自衛軍,作為紅色火種。
  
    1934年11月9日晚,吉鴻昌在法租界秘密開會時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被法國工部局逮捕。11月23日,北平軍分會舉行了一場所謂的“軍法會審”。吉鴻昌在法庭上義正詞嚴地說:“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由于黨的教育,我擺脫了舊軍閥的生活,而轉到為工農勞苦大眾的陣營里來,為我們黨的主義,為全人類解放事業而奮斗,這正是我的光榮……”
  
    之后,他被引渡到北平陸軍監獄。蔣介石對堅持抗日的吉鴻昌恨之入骨,下達了“立時處決”的命令。11月24日,面對“立時處決”的命令,吉鴻昌鎮定安詳地向敵人要來紙和筆,揮筆疾書,寫了自己坎坷曲折而終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歷述蔣介石禍國殃民的種種丑行。在給夫人胡鴻霞的遺囑中寫道:“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然后披上斗篷,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他用樹枝作筆,以大地為紙,寫下了浩然正氣的就義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犧牲時年僅39歲。【原標題:民族英雄吉鴻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內蒙古日報 作者:曉荷 11-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