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山 走近謝安
2012/4/23 9:33:1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大凡稍有文化的中國人,幾乎沒有不知道東山再起這句成語的,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見過東山,也不知道東山在哪里,就像誰都沒有見過龍,可誰都知道龍一樣。
東山坐落在上虞境內,這是大自然對上虞的賜予,謝安東山再起的故事發生在上虞,這是歷史對上虞的饋贈,足以令每一個上虞人為之驕傲和欣慰!
上虞東山的確切位置在今上虞市南40里上浦鎮境內的曹娥江東側,然而誠如斯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仙”不是別人,他就是讓東山與其一道揚名天下的東晉大名士、名宰相、軍事家謝安。
歷史上與謝安有關的東山,除了上虞東山,另外還有兩座,它們分別是南京東山和臨安東山。南京東山在今南京市東南隅的梅崗附近,那是謝安出任東晉宰相后命人用土堆壘而成的一個小山頭,名之小東山,此山周圍曾經有過許多謝氏族人的墳墓,也一度成為謝安本人的魂歸之地,至今猶存;還有一座東山在浙西臨安市境內,當年謝安為避朝廷征詔而躲進了那里的一個山洞,十余年后,當地人得知謝安東山再起當了宰相,便將此洞所在的山頭亦名之為東山,這是后語。
謝安與東山的不解之緣,源自他的祖父謝衡。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晉王朝內部發生永嘉之亂。大批仕族紛紛南逃,時在西晉朝廷任散騎常侍之職的謝衡,為避殺身之禍,舉家南逃會稽,但他沒有回到祖上長期生活的山陰,而是落籍于兼有水陸之利的上虞東山,從而成為上虞東山謝氏的始祖。當時的東山,除了國慶寺香火續存外,幾乎沒有其他名物。一生篤信儒學又重名物的謝衡對東山的開發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先是修整了國慶寺,疏浚了始寧泉,繼而經過實地踏勘,決定在東山上建造東眺亭、西眺亭、白云軒、明月堂、薔薇門及供謝氏族人居住的大宅——始寧園等景觀,以壯東山聲色。正當謝衡著手實施他的宏偉計劃時,天不假年,他便撒手人寰,下葬在東山之上了。
晉成帝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才業超群、儒玄兼通、名聞建康(今南京)、年僅21歲的謝安,受老、莊哲學思想的影響,辭去了晉相王導府中“佐著作郎”之職。告別了烏衣巷,來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居地上虞東山,開始了他“出則游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的隱居生活,直到晉哀帝寧興二年(公元364年)正式走出東山,出任吳興太守,謝安在東山隱居的時間長達20余年。
謝安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再起”之前和“再起”之后兩大時段。“東山再起”之前的謝安,既是一個飽學之士,卻又是一個淡于榮利、幾近遺世獨立之人,個中緣由,值得探究。“東山再起”既形象地概括了謝安的重大人生轉折,預示了他大器晚成后的輝煌身世,也為我們走近謝安、認識謝安指點了迷津,謝安走出東山之時,江左大地世難正亟、萬方多愁,歷史舞臺正等待他一顯身手。他上任吳興太守,即以滅為之治,把吳興郡治理得里巷安寧、百業興旺、老少得福,以致他于翌年離任后,當地百姓還念念不忘他的恩惠。當他進入東晉最高權力中樞,即以“鎮以和靖、御以長算、弘以大綱”等治國方略及鐵一般堅強的手腕治理國家,很快使晉廷上下敬服,吏民輯睦;當荊卅刺史桓溫豈俞覦東晉朝廷最高權力之時,謝安又以高超的政治手腕,挫敗了桓溫的篡權陰謀,確保了晉室江山不移他姓;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前秦天王苻堅指揮93萬人馬,以投鞭斷流之勢,企圖一舉吞沒東晉,謝安鎮定自若,運籌帷幄,僅以8萬北府精兵,在淝水西岸一舉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苻堅及其近百萬人馬,取得了淝水大戰的決定性勝利,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淝水大戰的勝利,不僅使一度驚恐萬狀的東晉朝廷和江左百姓轉危為安,坐享太平,也使謝安及東山謝氏家族的聲望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繼謝安之后,上虞東山謝氏一直“英才輩出、賢哲挺生”,先后有70余人成為朝廷命官,其中有一朝宰相,方鎮大員、州郡內史、詩文名家、詠絮才女,從而成為名冠晉、宋、齊、梁、陳五朝的“天下之名家、當世之望族”,構成了一種令人矚目的家族文化現象。【原標題:走進東山 走近謝安】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上虞日報 作者:王春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