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墨子:中國幫派的祖師爺 這個老頭兒有點黑

2012/5/9 12:11:47 點擊數: 【字體: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傳說中的草鞋
       

    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眾形象。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這么寫,據說墨子老家的山東滕州火車站的墨子雕像,也是這么塑的。
       
    這是個象征性的形象,但也許是一種真實寫照。
       
    這說法出自《莊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硚為服。”
       
    這句話,王先謙的《莊子集解》注釋為:“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這注釋太過簡略,沒說明白以跂硚為服,到底是身上系著草繩子,還是腳底穿著木拖鞋。既然你不肯說清楚,那就別怪人大膽想象了。所以,后人直接說墨子本人穿著草鞋,步行天下。
       
    墨子是不是一輩子穿草鞋,這誰也說不準,但墨子在戰火紛飛的諸侯國之間,穿梭往來,四處奔走,卻是肯定的。《文子•自然》篇有“孔子無黔突,墨子無煖席”之語。《淮南子•修務訓》一字不改,照這么說。到班固寫《答賓戲》時,話改成了“孔席不煖,墨突不黔”,位置調換,意思還一樣——連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吃飯、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可見忙到了什么程度。當墨子在山東聽說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連夜起程,走了十天十夜,到達楚國的首都。經過一番口手并用的較量,制止了一場單邊主義的國際沖突。
       
    這件事,據梁濤《墨子行年考》考證,是墨子30歲那年做的——否則連走十天十夜,就有點吃不消,也可能走不快。墨子在這件事上,要體力有體力,要口才有口才,要思想有思想,要精神有精神,要計謀有計謀——這五大元素,一齊具備,只能在一個人的黃金歲月,而30歲,正是一個男人的黃金歲月。
       
    墨子看到楚王打消了進攻宋國的念頭,就趁機送了本書給他。楚惠王(據推斷)半皺著眉,草草翻了翻,說,書是好書,可對我沒用。這樣吧,墨先生要是愿意留在楚國,我可以包養你。于是墨子二話不說,又走回魯國去了。
       
    梁濤考證,墨子回國后,越王聽說了墨子的義舉,托人來邀請墨子去越國發展。墨子可能是旅途勞頓,畢竟又走了十天十夜,但更主要是對越王沒什么信心,于是就說了一番大道理,推謝了越王的隆情盛意,轉身去了相鄰不遠、他剛剛幫了大忙的宋國。可他一去就被關進了大牢。有人訛傳,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國的監獄里。好在被關的時間不長,墨子出來后又回了魯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墨子從魯國動身去齊國,原因是齊國要攻打魯國。這次行程,相對來說,算短途。
       
    子墨子見齊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試之人頭,倅然斷之,可謂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則利矣,孰將受其不祥?”大王曰:“試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國覆軍,賊殺百姓,孰將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曰:“我受其不祥。”(《墨子•魯問》)
       
    殺人會受不祥,這說法,像是頭一回聽到,大概也屬于墨學的內容之一吧?總之,打了個“倅然斷之”——刀砍人頭的比喻,三問兩答,俯仰之間,一場血仗避免了。
       
    墨子后來又去了趟楚國,為的還是阻止一場戰事。墨子平生幾次出國,雖然所走國度和出行氣派,跟孔孟相比,略顯寒磣,但效用卻不可同日而語——他每出去一趟,都能救回不少人命。
       
    至于墨子每回出去,是不是真的腳穿草鞋,或者是不是都是步行,那其實既無關緊要,也可任由想象。
       
    墨子和孔子一樣,第一職業和身份應該是老師。孔子號稱弟子三千——這是個浮夸的數字,估計把在路上跟孔子打過招呼,或曾經和孔子住隔壁,孔子對他說過幾句“之乎者也”之  類的,都算作孔門弟子了。墨子的弟子,至少墨子在世時,沒這么多。《墨子•公輸》里說“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這300人,不能肯定全是墨家弟子。至于“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呂氏春秋•當染》)明說了那是“孔、墨皆死久矣”之后的事。
       
    要成為墨家弟子,《莊子•天下篇》說“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可見有嚴格要求,不是是個人就能去找墨子拜師的。
       
    墨子對弟子要求的嚴格,從幾件事上可以看出。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墨子•耕柱》)
       
    這個故事,現在常被用來說明人才使用與管理的道理。一個“怒”字,形象地顯示出墨子對弟子的態度。
       
    這一點,在墨子最重要的大弟子禽滑厘身上也能看出:“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墨子•備梯》)
       
    這樣的師生關系,不僅孔門師徒中看不到,而且讓墨子的形象有一種老大的味道。
       
   《墨子》書中有兩件相反又相似的事,很能說明墨子跟弟子之間這種近乎老大與小弟的關系。
       
    一是有個叫高石子的,墨子把他安插進衛國,弄了個一官半職。衛君對他不錯,高石子本人也想好好做,但沒做多久,高石子就離開衛國,來到他的老師面前,說:衛君看在您的面子上,對我不錯,我也想好好做,可衛君不把我的話當回事兒,所以我跑出來了,衛君不會認為我是狂妄之人吧?墨子回答說:如果你走得有道理,還怕別人說什么狂妄。高石子說:我哪敢隨隨便便就離開,老師您教過我,不該要的錢,再多也別動心。墨子一聽很高興,把大弟子禽滑厘叫到身邊:你聽聽,不擇手段弄錢的,見的多了;有錢也不要的,高兄弟今天做到了。
       
    另一個名叫勝綽的弟子,墨子把他安排在齊國項子牛那兒。無論項子牛做什么,勝綽都跟在后面屁顛兒屁顛兒的。墨子一聽,派個人要項子牛把勝綽給辭了,說,我把勝綽弄在你身邊,是要看著你別干壞事,現在,這家伙只顧蘸著口水數鈔票,你干什么他都隨你,這不是快馬揚鞭、助紂為虐么?勝綽這家伙真是被錢沖昏頭了。
       
    這兩件事,讓人想起《鹿鼎記》里“總舵主”與“青木堂香主”的關系,也突顯了墨子不怒而威,對眾弟子家長式、無遠弗屆的控制。因此,有人說,墨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黨組織,也是后世黑社會的源頭和雛形。
       
    另一個故事,佐證了這種說法。自我感覺良好(毋俞于人乎)的耕柱子經墨子推薦,在楚國做了個官。耕柱子當官后,幾個同門兄弟去看他。去了四個人,而他僅煮了半鍋飯,結果兄弟們都沒吃飽,飯后他也沒安排洗個頭、沐個足什么的。幾個小兄弟憋了一肚子氣,回京后參了耕柱子一本,說耕柱子在楚國當官有什么用,我們幾個不遠千里去看他,吃得寒酸不說,一吃完,就把我們晾在一邊。墨子嘿嘿一笑說,話別說得太早。果然,沒幾日,耕柱子托人送來一堆錢,還附上一封短信,誠惶誠恐地說,這是專門孝敬給老師您的。墨子點點頭:瞧,我說什么來著。
       
    據說墨子步行天下以及墨家子弟的活動經費,很大一塊就來自像耕柱子這樣出外做官者的供奉,否則,沒有錢,門都出不去,就別奢談什么遠大理想和抱負了。

    墨子作為老師,口才自然了得。那時候,老師一般都光說不練(寫),所謂著作,大都是弟子的追憶、追記,口才不好的,估計成不了老師。唇槍舌劍,勢如破竹,那是墨子口才的正面形象,但人無完人,墨子也有負面形象。
       
   《墨子•公孟》記載:有個家伙,老是跟著墨子師徒轉悠,但又不肯辦入學手續。墨子看他資質不錯,身體強壯,思維敏捷,就對他說,你做我徒弟吧,學會了,我讓你當官。那人一聽,就入學了。學了一年,跟墨子要官。墨子說,不給你官,講個故事給你聽。魯國有兄弟五人,老爸死了,老大成天喝酒,對此不問不管。四個弟弟就對兄長說,你把父親埋了,我們給你酒喝。老大一聽,高興,當即就把阿爹埋了,然后跟弟弟們要酒。兄弟四人異口同聲:沒酒。你埋你爸,我們也埋我們爸,那老爸只是我們的老爸嗎?你不埋他,人會笑話你。墨子說,你跟我學道理,不學,人也會笑話你。這個身體強壯、思維敏捷的人,如果想要墨子退學費,估計是要不回來了。
下面這個,更狠。
       
    魯人有因子墨子而學其子者,其子戰而死。其父讓子墨子。子墨子曰:“子欲學子之子,今學成矣,戰而死,而子慍,是猶欲糶,糴售則慍也,豈不費哉!”(《墨子•魯問》)

    國有個人,讓兒子跟墨子學本事,不承想兒子卻死在戰場上。做父親的自然要責怪墨子,墨子卻說,你讓你兒子來學本領,現在學會了,打仗打死了,你卻怒氣沖沖,這就好比準備賣糧,糧食賣完了,你卻生氣了,豈不荒唐!

    墨子姓墨,墨者,黑也,看來,確實有點黑。【原標題:墨子:中國幫派的祖師爺 這個老頭兒有點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鳳凰資訊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