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麾下馮異:被稱為“大樹將軍”的由來
2012/5/9 15:23:00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我國古代將軍的名號很多,按照封號來說,有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靖逆將軍等;按照官職來說,有上將軍、大將軍、前后左右將軍等;按照綽號來說,有斷頭將軍、啖睛將軍、鐵血將軍等。然而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馮異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號——“大樹將軍”。
原來,馮異為人謙虛退讓,遇事隱忍,雖然功勛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他每在路中遇到諸將,不論官職高低、戰(zhàn)功大小,皆驅(qū)車讓路。劉秀帶領(lǐng)眾將軍行軍打仗時,每次戰(zhàn)斗結(jié)束后,將領(lǐng)們總是坐在一起,高談闊論,論功談賞。而馮異則常常獨自避坐大樹之下,靜靜地思考著戰(zhàn)斗的經(jīng)驗得失,久而久之,將士們看到他獨特的風格和淡泊名利的態(tài)度,便戲稱他為“大樹將軍”。
攻破王朗后,劉秀整編部隊,把投降的將士分給諸將軍,結(jié)果眾軍士紛紛表示愿意歸屬“大樹將軍”,劉秀因此對他更為欣賞,屢屢委以重用。馮異之所以能夠長期得到重用,善始善終,就在于他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有一個正確的名利觀。
人都有七情六欲,自然也離不開追名逐利。司馬遷在《史記》中曾經(jīng)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對名利的不同認識和選擇,是衡量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先進與落后的重要尺度。名利觀,實質(zhì)上是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反映。正當?shù)刈非竺瑳]有錯,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獲取名利,還應進行鼓勵。但凡事過猶不及,一旦天天想著爭名奪利,甚至不擇手段,名利就變成了名韁利鎖,不僅會使人道德淪喪,還可能把人拖向罪惡的深淵。
當前,許多人由于沒有處理好名利問題,短期內(nèi)取得了一些利益,但長期來看卻栽了跟頭,吃了大虧。有的人工作圖出名,工作不扎實、不踏實,干點活兒生怕別人不知道,甚至把工夫下在搞一些不實用的“花花點子”、“面子工程”上;有的人不能正確對待榮譽,看到成績就往自己頭上記,見著榮譽就往自己懷里攬,評功評獎時爭來爭去,搶到了就渾身是勁,得不到就垂頭喪氣,甚至工作鬧情緒、撂挑子;有的人貪圖安逸怕苦怕累,追求崗位舒服點,工作輕松點,生活瀟灑點,遇到工作挑三揀四,臟活累活一古腦兒朝別人身上推,遇到困難繞著走,一門心思往舒適的地方鉆。
這些名利觀上的偏差,客觀上講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jīng)濟條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引起部分人心理失衡的結(jié)果。而從主觀上來分析,則是缺乏責任感。唐朝李德裕云:“正人如松柏,特立而不倚;邪人如藤蘿,非依附他物不能自起。”由此可見,一些人看重名利,而另一方面是部分人缺乏責任感。責任感的缺失往往使一些人不愿意埋頭苦干,做老黃牛式的人。
諸葛亮曾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要有正確的名利觀,就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目標,勢必只會看重眼前的利益。歷覽古今中外無數(shù)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不難發(fā)現(xiàn),只有視事業(yè)重如山,才能做到看名利淡如水。另外,還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俗話說:人到無求品自高。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但在物質(zhì)生活越來越豐富的情況下,金錢、名利對人的誘惑就會越來越強烈。如果抵御不了這種誘惑,就可能走上不歸路。
人生一世,始終會與名利相伴,選擇什么樣的名利觀就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選擇貪婪就選擇了低俗,選擇淡泊就選擇了高尚。若想不為名利所累,其實也簡單:視之越重,害處愈大;視之越輕,益處愈多。【原標題:漢光武帝麾下馮異:被稱為“大樹將軍”的由來】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金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