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的欲望無邊而能力有限,借用作家史鐵生的教導,來說明詩人宋之問也不例外。本來一帆風順的仕途和詩酒生涯,卻因自己無限的欲望給套牢了,作內宸供奉時,傾附張易之,把自己吊死在這棵樹上,后因樹倒猢猻散,被貶嶺南,好在不久又因自己的靠山重新崛起而峰回路轉。按理相同的錯誤不應犯兩次,但上次的教訓好像是贈給別人的,不曾在他身上發生作用。后來又貶欽州,最后在玄宗先天初年賜死于桂州。皇帝佬兒真是龍恩浩蕩,要搞死你還要賜一下,否則隨便死了,不僅便宜了你宋之問,還不符合吾皇萬歲愛民如子的旨意。如此看來,宋之問到底比作餓殍的老百姓裹席便埋還要體面得多,設若泉下有知,還得謝主龍恩呢,像《龍門應制》、《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彩花應制》之類“形勢一派大好”的宣傳作品,還可以像彩電大規模生產一樣弄很多。
宋之問在做宮廷詩人搞宣傳工作的同時,也有走神的時候,正是這樣的時刻才成就了他的名聲,《渡漢江》便是他受貶嶺南歸鄉時矛盾心情的真切寫照。嶺南的貶斥生活,使得宋之問“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度大庾嶺》),因此能夠返鄉(有說是宋之問從貶斥之地逃歸,若是如此,此詩更真切。揆諸常理,一個搞宮廷宣傳文學的人不可能有所謂屠狗輩的勇敢,因此逃歸在我看來沒有可能),實令其大喜過望。但近鄉的喜悅和內心的擔擾,遭貶后的返家和從前衣錦還鄉究竟大有不同,深諳世態炎涼的詩人,未審鄉人如何對待,歸家的急迫與內在的膽怯聯袂使自己心情起了難以言表的“化學反應”,正是這種普遍的情感獲得了千百年人們的欣賞和認同。【原標題:說史:宮廷詩人宋之問--上帝特選出來的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