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蕃墓懷古
2012/4/6 10:29:24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偶去陳蕃墓,感觸頗多。由于城鎮(zhèn)規(guī)模的擴大,這座原來位于平輿城郊的墓地已被縣城吸納了。陳蕃,這位東漢末年的名臣靜靜地躺在封土之下,遙想1800年前,他的弟子們在暮雨中從洛陽扶靈雨下時,挽歌隨風輕揚,至今似乎依然能聽到那久久不散的余音。
陳蕃墓并不大,40平方米左右,無碑無坊,無殿無亭,像陳蕃的為人一樣樸實無化煢煢孑立于麥田之中。第一次認識這位千年前的同鄉(xiāng)是在高中時,10年前的高中語文教材上收錄了這樣一段文字:“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荒穢。父友同郡薛勤來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搜尋以待賓客?’”寥寥數(shù)語,一個邋遢而又狂傲的少年形象躍然于紙上。問及教師方知這個陳蕃便是自己日日所走陳蕃路的那個陳蕃,也是平輿縣有史以來所出的最大官員。一千多年前,陳蕃從雜亂小屋中走出,官居太尉、太傅、尚書等職,鉤黨錮于冤獄、佐幼主于危世,成為東漢末年首屈一指的重臣。
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昏暗的年代之一,主上羸弱,宦官專權(quán),地方軍閥漸成氣候,吏治腐敗到“爵以賄成”的地步。陳蕃生活的年代僅距三國亂世30余年,面對東漢既亡的現(xiàn)實,他“寢不能寐,食不能飽”,在渾濁的實世中以人品和政績顯得極為突出。在他年輕時,素有“天下楷模”之稱的李應出任青州刺史,下轄各郡縣的貪官污吏皆聞風辭職或調(diào)離,只有陳蕃以清績留任樂安太守。
陳蕃是個實干家,最討厭嘩眾取寵。當時郡中有個叫趙宣的人,父母死后在父母墓道中居住20多年以表自己的忠孝,被全郡人傳頌一時。陳蕃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去拜訪他,談話中聽說趙宣已有5個孩子,并且孩子都是在他居喪期間所生時不由大怒,叱責他睡在墓道而生兒育女,實為“誑時惑眾”之徒,“遂治其罪”。陳蕃的冷峻在全國出名,即使對故鄉(xiāng)人也不網(wǎng)開一面,他的妻子死后回平輿安葬,善于評論天下人物的許劭因其“峻則少通”而不去造訪。他從豫章太守升為尚書令進“送者不出郭門”,他的廉潔無私由此可見一斑。陳蕃曾數(shù)十次上書,請求皇帝自查得失,各有所得。結(jié)果因上書而招致皇帝多次發(fā)怒,官職也因此忽知忽降達6次之多。但他至死上書不停,史書上稱其為“不畏強御陳促舉”。
陳蕃是個極謙虛的人,在被任命為太尉時他推辭說,制定律條自己不如胡廣、王暢,聰明豁達自己不如李應。永康元年,漢靈帝下詔,以陳蕃忠誠廉潔、剛直亮節(jié)拜為高陽侯,食邑三百戶。陳蕃說審視自己并無特別出眾之處,接連辭退了12次封詔,最終依然沒有接受封賜。實際上陳蕃并非像他自己說的那樣碌碌無為。還以永康元年為例,當時皇帝初崩,國嗣未立,許多大臣畏懼外戚和宦官爭權(quán)托病不上朝,陳蕃譴責他們:“現(xiàn)在新帝沒有擁立,國家正是用人之時,諸位怎能在床上休息呢?”眾大臣聽到這些話后方連忙重新視事。僅此一事便能看出他臨危不亂的砥柱本色。
公元169年,陳蕃與他人謀誅宦官曹節(jié)、王甫未成被害,5年之后方被平反。他的功績正如《后漢書》對他的評價:功雖不終,但信義足以攜持民心,漢世亂不亡百余年間,數(shù)公之力。
有史料說陳蕃墓僅是衣冠冢,他本人并不在墓中。其實,人死之后建墓本身就是為了寄托哀思,只要精神永存,墓中有無其人已不重要了。故鄉(xiāng)人常常懷念這位樹立風聲、幽運末當?shù)拈L者,每至清明便相約前去憑吊,至今平輿民風淳厚的根源或許也在此吧。
漢末大將軍竇武曾稱贊陳蕃為“萬世一遇”之人,如今我們只能從史書的字里行間中尋找這位嚴峻而又謙虛的老人當年的風采了。在陳蕃墓前追思這位極力挽救漢室命運的老人,不能不令人潸然淚下。
“世事我曾抗爭,成敗不必在我”大概就是老人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吧。【原標題:陳蕃墓懷古】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招商引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