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取材于“和氏璧”。為秦朝以后歷代帝王相傳的印璽,是秦朝丞相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爾后,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得之則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爾虞我詐、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幾度沉浮,然后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伴隨它的誕生和傳承發生了很多動人的故事,留給后人的是諸多不解之謎。
楚文王即位后,為褒揚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即后世傳說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愛惜,竟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400余年,楚威王為表彰有功忠臣,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賓客游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觀賞,不料眾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飛。
50余年后,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經玉工鑒定,此玉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惠文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遂據為己有。
秦昭王獲悉此事后,致信趙王說,愿以秦國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趙王懾于秦國威力,但又難舍“和氏璧”,時任宦者令的繆賢推薦舍人藺相如出使秦國相機行事。機智過人的藺相如不辱使命,巧使計謀取回“和氏璧”,送回趙國,成語“完璧歸趙”即源于此。
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落入秦國人手中。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命丞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刻上“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從此“和氏璧”成了皇帝專用的玉璽,夢想著讓這塊玉璽代代相傳。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于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后,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復歸于秦。
秦末戰亂,劉邦率兵攻入咸陽。秦亡國之君子嬰將“天子璽”獻給劉邦。劉邦建漢登基,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此后玉璽珍藏在長樂宮,成為皇權象征。西漢末王莽篡權,皇帝劉嬰年僅兩歲,玉璽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陽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璽,遭太后怒斥。太后怒擲玉璽于地時,玉璽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補之,從此留下瑕痕。
王莽敗后,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里,并傳于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后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尸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后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征。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于西晉,玉璽歸晉。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也畫蛇添足在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意思是自己做皇帝是天命所歸。后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建立了冉魏,續而擁有了玉璽。聽說冉魏擁有玉璽,北邊的鮮卑族心理不平衡了。公元352年,鮮卑族慕容儁為得到“傳國玉璽”,南下攻魏。后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后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后,玉璽又遭厄運。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帶契丹軍攻至洛陽。后唐末帝李從珂懷抱著“傳國玉璽”登上玄武樓自焚。玉璽從此下落不明。
宋、元、明、清幾代,不時出現“發現傳國玉璽”的傳聞。但拿出來的玉璽都是贗品。
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逐末代皇帝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鐘磷等人曾在宮中追索鑲金的“傳國玉璽”,沒有找到。至此,人們相信,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經被歷史黃沙所湮沒了。
“傳國玉璽”是材質奇特的“和氏璧”所制,應當流傳萬年不壞。說不定它正靜靜埋藏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等待有心人去考證發現。【原標題:李斯刻“傳國玉璽”及其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