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活人 誨人不倦
2012/6/18 11:09: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國醫大師李振華教授是我們在大讀學本科時的中醫內科老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任河南中醫學院院長,在中醫界享有盛名,能聽他的課是我們的榮幸。記得那是在一個大禮堂里,李老給全系280多名學生上課,講的是“臌脹”。他講課方式很特別:他坐在講臺邊,讓他的研究生先講,他再補充,那個研究生講的內容很多,我們已記不得了,但至今還清楚的記得李老在黑板的右上角寫下的六個字“肝、脾、腎,氣、血、水”,這六個字高度概括了這個病的病機,精辟簡練,一下子就刻在了腦子里,30年過去了至今沒忘。
濟世活人 醫術精專
2009年,按照河南省教育廳學科技術帶頭人培養要求及目標任務,我們跟隨李振華老師學習,按傳統中醫師帶徒的方式,跟老師出診,抄方看病,學習李老接診病人的技巧、辨證用藥的方法,總結李老成功案例。在李老的嚴格要求及指導下,我們在思想認識、中醫辨證思維模式建立及臨床診療用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通過這一年的學習,學到了很多很多東西,真是受益匪淺。
李老學識淵博,但仍孜孜不倦,勤于治學。我們曾親眼見八十六歲高齡的李老仍帶病研讀《內經》等經典著作。李老出身于中醫世家,但不墨守成規,師古法而不泥于古方,打破古人十九畏的禁忌,把古人認為不能共用的丁香和郁金合用治療噯氣療效好而未見毒副作用;李老潛心教學,誨人不倦,學術上對學生毫不保留,無私奉獻,把家傳的治療梅核氣(慢性咽炎)的方子全部交給了我們,盡管那個方子是李老父親用30塊錢大煙土和激將法從當地一孫姓名醫手中買過來的;李老身為國醫大師,但對我們學生卻一點也不擺架子,有問必答,堅持利用看病中間休息給我們做專題講座,逐字逐句修改我們的文章;李老醫德高尚,對患者不論城市農村,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尤其對來自外地的患者特別關照,加班加點也要給他們看完病。
李老不但學術精專,而且十分關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我們親眼見到李老用一周時間就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藥教育、中醫院專科專病建設等問題自己親筆寫了一萬多字的提案,指出中醫藥這一傳統醫學瑰寶目前存在著“墻內開花墻外紅”的現象,國內部分年輕醫生中醫專業思想淡化,中醫理論功底膚淺,臨床經驗匱乏,臨證水平下降,已經對中醫事業的繼承與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他常常憂慮中醫藥事業的未來,對后繼乏術、后繼乏人問題憂心忡忡,在各種場合多次呼吁中醫院要突出中醫特色等問題。
勤勉創新 誨人不倦
李老把他成功的經驗總結為五個字“勤、恒、博、精、悟”,告誡我們中醫能力的培養是長期臨床實踐和經驗積累的過程,只有在臨床實踐中刻苦學習、用心體會、不斷借鑒前人的經驗,才能逐步培養出“悟性”,從而提高中醫學術水平和臨床實際療效。強調中醫生應文理通、哲理通、醫理通,要用中醫的思維方式診治疾病,用中醫的思維觀念來認識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李老治療疾病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強調“醫源于易,醫歸于變;臨證要訣,辨證為先;綜合分析,四診合參;謹守病機,處方為先;理法方藥,有機連貫。”有一位患房室傳導阻滯的病人,堆砌應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藥物均無效,醫生決定給他放起搏器。病人抱著一線希望求治于中醫,李老根據病人食欲差、胃中泛酸、神疲乏力、胸脅脹痛,舌淡苔膩等表現,辨證為肝脾失調、脾虛肝郁,治以疏肝健脾,方用逍遙散、二陳湯加減,服藥后再做心電圖房室傳導阻滯消失了,這在一般大夫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心臟有病怎么去治肝脾呢?他們不知道也不會理解中醫這種整體辨證思維方法。李老說,現代一些檢查手段,主要用來幫助診斷、鑒別診斷,判斷預后好壞,而不是用來指導用藥的,辨證用藥還是要靠中醫的四診所獲得的資料。
“醫學乃仁人之術,必先具仁人之心,以仁為本,濟世活人,方可學有成就而達良醫。”默念著李老在我們筆記的扉頁上寫的這句話,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一年的跟師學習太短暫,大師的學術思想太深奧,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我們將謹記李老的教誨,繼續深造學習,力爭做一名良醫。【原標題:濟世活人 誨人不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醫世家網 作者:郭會卿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