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之子之國醫大師李振華
采訪李振華,因為他是全國首屆、河南首位國醫大師。目前,全國14個省(市)還沒有國醫大師;目前,河南只有他一位國醫大師。這份殊榮,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榮耀,也是泱泱中原的榮耀。
采訪李振華,因為他是醫學界公認的脾胃病國手。他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突破了國外502份有關資料無一例治愈的記載,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脾胃學說。
采訪李振華,因為他是當今真正的蒼生大醫。人們稱羨他的醫術,更稱道他的醫德。“醫術是仁人之術”,從醫60余載,他崇奉著這個信念,他踐行著這個準則,他嚴守著這個底線。
龍年正月,帶著節日的喜氣,帶著敬重的心意,我們敲開了李老的家門。因腰椎不好已臥床數月的李老,依然精神矍鑠,依然慈眉善目,依然談吐不凡。與他的對話,是對“道”的穿透,是對“道”的領悟。
當我們走出李老家的大門,也打開了心靈的另一扇窗戶。
[ 岐黃之道 ]
李振華的岐黃之路,是一本厚厚的傳奇故事。
他出生在洛寧縣王范鎮的一個中醫世家,父親李景唐是豫西名醫,不僅醫術精湛,而且醫德高尚,《洛寧縣志》有很多關于他的記載。
聞著藥味長大的李振華,耳濡目染父親的一言一行,自然對醫道有著超乎尋常的感知。然而,真正讓他走上岐黃之路的卻是一場災難。
1942年夏季,洛寧霍亂大流行,村村有哭聲,四野有新墳,民不聊生。他的父親雖然力盡所能,醫治好很多病人,但在他家的診所“廣濟堂”里,仍然患者不斷。一天,父親把李振華叫到身邊,說:“孩子,趁著我身體好,你就跟我學醫吧,學醫可以治病救人。”
這一年的這一天,李振華還不足18歲。從此時算起,他一共上了14年的學,10年私塾,4年中學。
跟父親學醫的歷程是身心的磨煉。背誦湯頭本草,研讀中醫典籍;明辨藥性之別,領悟諸方之妙。起早貪黑,艱辛自知。雖然世上至親莫如父子,但學醫必須經歷的階段他一個也沒有少。侍診、試診、試方,最后才是出診。還是在試診的時候,一次他為一位腹瀉病人摸出了濡脈;還有一次,他為一位出血病人摸出了芤脈。常言道,父不夸子。看到兒子能夠準確判斷脈相,父親笑了。父親的認可,意味著李振華從此踏上了漫漫醫路。
1949年, 他的父親病逝,幼承庭訓、子承父業的李振華開始坐堂行醫。他經常背著藥箱徒步山路出診,經常騎著毛驢為急癥病人送藥,一年工夫便在洛寧遠近站穩了腳跟。 1950年全省中醫統考,他以全縣第一的成績獲得中醫師資格。1953年,洛寧縣人民醫院成立,李振華成為唯一的中醫醫師。
李振華醫學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出現在1954年。那年,他被選派到洛陽地區中醫師進修班學習。在這里,他第一次接觸到了系統的醫學知識。天資聰敏的李振華絕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他勤學苦讀,不久便成為了佼佼者。在學習經驗交流會上,他關于脾胃生理病理和用藥經驗的兩個小時發言,由于脈絡清晰、重點突出、臨床實用,同學和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兩年后,他被留下來當了專職教師。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冬天,洛陽一帶突發流行性腦膜炎,伊川縣沒幾天就有70多人死亡。李振華帶隊趕到伊川,對癥下藥,疫情很快便被控制,省衛生部門及時在全省推廣了他的經驗。
李振華“出名了”,不久便被調到河南省衛生廳中醫處工作。河南省中醫學院院長了解到他的才干,又以對調的方式“換來了”李振華。
1970年,許昌地區禹縣乙型腦炎流行,短短幾天,83例病人有32人被奪去了生命。危急關頭,李振華主動請纓奔赴疫區。他察病情,梳病理,很快便拿出了醫治方案。一個昏迷了三天三夜的19歲青年,服藥后三天清醒,五天進食,七天便可以攙扶行走。在疫區的三個月里,李振華接診132例,死亡率一下子從 40%降到了7.23%,治愈率高達92.7%。
李振華的名氣更大了,但他卻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此后,他歷任河南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省中醫學院副院長、省中醫學院院長等職,成為聲名遠播、妙手回春的中醫藥專家、終身教授。
2009年6月1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首次評出30位“國醫大師”, 李振華教授是河南唯一的當選者。一個沒讀過大 學的鄉醫,創造了一個難以置信的神話。
[ 懸壺之道 ] 蒼生大醫的神仙手眼
李振華的名氣,源自他的精湛醫術;李振華的榮耀,來自他的用志不分。
李振華的患者們親昵地稱之為“小神仙”,行內人士則稱之為脾胃病國手。他在治學之道上有“五字真經”:勤、恒、博、精、悟。他就是靠著“五字真經”,在中醫藥路上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
李振華高超的醫術,除了父親言傳身教外,更得益于他善于以能者為師。他常說自己起點低,一定要比別人睡得更晚、起得更早。他曾向針灸技能精深的同道學習,用針灸配合方藥治愈大量病人;他曾在民間收集單驗藥方,依此組合成效驗方;他曾向老中醫秦伯未求教,學得治療心臟早搏時 巧用桂枝之妙;他甚至向病人求方,學到了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秘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博取眾家之長的李振華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醫道。他,長于熱性傳染病;他,通于內科雜病;他,精于脾胃諸病。
外感熱病是上世紀50~70年代的流行病,如流腦、乙腦、流感、麻疹等,這些病發病急、病情兇險。身為鄉醫,李振華常力挽狂瀾、救人于鬼門關口。他對此類病的診治,師古而不拘泥于古,多有創新。他強調辨證論治,法無常法、常法無法,方有別、醫無界。任何一種疾病,盡管病因相同、病灶部位相同,但其病理演變,則因人的年齡、體質、所處環境甚至季節變化而完全不同,對每一種疾病都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因此,他看病一律要見病人,絕不憑空下方。上世紀50年代洛陽地區發生流腦期間,一位32歲女病人高燒昏迷抽搐。這樣典型的外感熱病癥狀,完全可以一個方子,然而他卻堅持冒雪去見病人。在察看病情之后,他果斷制止了用阿司匹林和中藥辛溫解表藥的治法,改用清熱解毒、熄風透竅之銀翹散、白虎湯等,第二天病人的病情便大有好轉。著名戲曲家、現代豫劇《朝陽溝》作者楊蘭春,因患腦栓塞2007年3月住院,幾天后已經湯水進,醫院確認沒有繼續治療的價值。 李振華接治后,針對他的病情先從調理脾胃著手,增加飲食,恢復體力,很快就出現好轉。2009年6月2日楊蘭春老人去世,他的家人說,是李振華讓他又多活了2年零3個月。
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脾胃病又成多發病 。李振華從此開始潛心鉆研脾胃病的診治。他提出,脾本虛證無實證,胃多實證;脾虛是氣虛,甚則陽虛,脾無陰虛而胃有陰虛;治脾胃必須緊密聯系肝;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脾胃病不可單治一方。基于這種病機理念,他堅持因虛治實、因實治虛、虛實交錯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療原則。溫陽扶正法是他臨床常用的基本治療方法,他研制的香砂溫中湯和沙參養胃湯,有效率達98.7%,治愈率達32%。在對他治療的近千例患者的回訪中發現,凡堅持服藥者沒有一例轉為胃癌,這一奇跡打破了國外一致認為脾胃病是“癌前病變”、“胃黏膜不可逆轉修復”的論點。他所承擔的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臨床及實驗研究”,不僅通過了國家驗收,而且被認為是一項具有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二十一世紀以來,他又承擔了國家“十一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李振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經驗評估”。到2010年12月底,近兩年有效率為98%以上,治愈率為74%。
60余載漫漫醫路,李振華醫好的病人不計其數。他切脈準確、謹守病機,四診合參、用藥靈活,注重療效、屢起沉疴,不愧為蒼生大醫,稱得上神仙手眼。
[ 仁善之道 ] 濟世活人的菩薩心腸
在慈眉善目的李振華身上,有儒家的仁心,有道家的自然,有佛家的和諧。所有這些,體現到他的行醫過程,那便是仁善之道。
幼年時候的李振華,在父親那里學到了醫術,更學到了醫德。他的父親行醫幾十年,不計仇惡,不貪錢財,不為浮華所動。洛寧當地有一位富商,和李老先生有些過節,因此得病后不好意思上門求醫。眼看撐不下去了,不得已才托人來請。李老先生二話不說,登門醫好了這位富商。這件事深深打動了李振華,他一輩子都忘不了父親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只有仁善待人,才能濟世活人。
在李振華眼里,沒有高官,沒有富商,沒有親疏,沒有特殊的病人。上至省市領導,下至平頭百姓;遠為他鄉客人,近到街坊鄰居,無不一視同仁。
作為知名專家,李振華有掙不完的錢財,但他從不看重這些。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60多年來,他已經記不清楚給多少病人義診,給多少病人會診。在醫院里,他的掛號費應該是最高的,但他堅持和普通大夫一樣。還是在很久以前,按政府規定他的掛號費應該提高到11塊5,他怕那些農村來的病人負擔不起,私下里把掛號費降到了4塊。
如今的李振華已經88歲高齡,而且因腰椎不好不能久坐,就是這樣每天還要看上十幾個慕名前來的病人。他在家里給人看病,同樣只開藥方不收錢物。李振華對家人說:我現在退休了,可以騰出來更多的時間為老百姓看病。無論早晚,只要有病人在就不能吃飯。就在我們采訪他的幾個小時里,他家的客廳里還等待著幾位看病的病人。這一天,他家里又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吃飯。今年春節前夕,李振華因腰椎病住進了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就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不顧病痛接治了5位危重病人。
李振華的仁心仁術,聲名遠播。有一次,他從浙江出差回來,火車上有人知道他是中醫專家,一傳十,十傳百,不少旅客圍上來讓他看病。他不厭其煩地望聞問切,直到火車開到了鄭州。其實,類似這樣的事情不是什么新鮮事。他常和老伴張竹琴外出散步,無論走到哪里,凡是認出來他的人,都會讓他摸一摸脈、看一看舌。就是這個時候,他也從不敷衍了事,兜里有紙用紙,沒有紙就把煙盒掏出來一撕,蹲那擱腿上寫幾張藥方。
2009年教師節,河南省中醫學院獎勵李振華10萬元,他當即轉贈給了學院剛剛成立的貧困生基金會。在他心里,總惦記著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我做醫生什么都不圖,只圖一個人求善。做到這一點,就算什么都沒得到,這一輩子也不虧”。積善在身,惟日不足。60多年來,李振華在善的追求上,只有境界,沒有盡頭。這是善中之善。
[ 人師之道 ]
授業解惑的桃園楷模
三尺講臺,李振華一站就是半個世紀。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他教書育人的成就,再貼切不過。他的學子,有的當了教授,有的已是博士生導師,有的在***傳播中醫,有的甚至成為了他的“領導”。他可以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如數家珍地叫出來,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是一臉的滿足。
李振華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源于他對中醫事業的摯愛。他已經把中醫視為自己的生命。他憂國,憂民,更擔憂中醫的前景。解放初期河南省還有4萬多名中醫,“文革”以后只剩9000多人了。人口增加了將近一倍,中醫人數卻減少了三倍。中醫事業嚴重地乏人乏術,讓他坐臥不安。1981年他就此上書河南省委,很快得到了重視,第二年河南就新增了400名中醫學子。1990年,李振華參加七屆全國人大會議時,發現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中西醫按比例發展”的字句,他認為這句話應當改為“把中醫和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于是建議提案修改,果然被采納了。
2009年當他被評為國醫大師那一刻,他自豪,他興奮,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因為他看到了中醫的希望。他激動地對我們說:“為什么叫國醫大師,而沒有叫中醫大師,這是把中醫提高到國家的醫學了,國粹了。”
李振華家現在已經是五代中醫世家,加起來接近20人。但他明白,中醫瑰寶不是家族的,而是民族的。站在三尺講臺上,他畢其一生所學,畢其一生積累,毫無保留地傳授著他的“獨門絕活”。
學生們愛聽李振華的課,不僅因為他通達中醫經典、融合當代新知,縱橫捭闔、博古貫今,精思明辨、趣味百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學到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治療婦女功能性子宮出血,益氣健脾止血方藥加用米醋,每每不出6服即可止血。類似的神來秘方,學生們說只有在他這里才能學習得到。他的高徒郭淑云教授現在已是“河南省名中醫”,她對恩師的評價是:慈祥如父,授道如神,無私如天。
李振華的名氣越來越大,李振華的地位越來越高,但無論身份怎么變化,他的身心始終在于講壇。就是在他擔任中醫學院院長期間,還要親自講授《中醫內科學》,甘為人梯。盡管李振華如今不能到學院上課,但他仍然帶著兩名學術繼承人和10余名徒弟,在家中堅持給學生們上課。與此同時,他筆耕不輟。近兩年來,他在省以上報刊雜志發表學術文章80多篇,出版專著6本。
李振華興趣廣泛,他的書法蒼勁有力,他的二胡回腸蕩氣,就憑這些,足可以讓他頤養天年。然而,談及今后的打算,李振華卻依然對中醫事業躊躇滿志。他說,在有生之年要多帶些徒弟、多看些病人、多寫些著作。因為,他的生命已經無法離開中醫事業。
“懸壺六旬盡天職,但愿世人壽而康”。 李振華《八十抒懷》里的這句詩,是他行動的詮釋,是他生命的寫照。【原標題:大醫有道,沒讀大學的國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