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 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成才之路的啟示
李老出身于中醫世家,其啟蒙老師為其父李景唐。其父善長內科雜病、傷寒病的治療,為當時豫西的中醫大家。李老17歲時,遂輟學于濟汴高中,跟父認藥習醫,可謂世家傳承。李老自幼熟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經典,謂其啟蒙教材,也謂其中醫理論奠基之淵藪。李老一生主宗醫家張仲景,善以經方治病,以雜病著長,晚年更以脾胃學說立論,成為一代宗師名醫。李老一生主研醫籍主要為陸淵雷著《金匱要略今釋》,林億校本《傷寒論》,吳鞠通著《溫病條辨》,葉天士著《溫熱論》。先生知識涉獵廣泛,注重人文修養,喜愛文學、哲學、音樂,書法等。其中,尤以書法雋秀灑脫,許多名人墨客爭相收藏,此可謂之家。李老一生,心系民眾,具仁德之心。李老關心政治,心系祖國醫學發展,即便晚年,仍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奔走吶喊。李老時常告誡自己的學生,要成一代曠世名醫,務必做到以下幾點:熟讀經典、勤奮好學、理論結合實踐、勤于臨證、不斷總結、名師指點、虛心求教、潛心專研、勇于創新。從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的成才之路,我們不難對其經驗的傳承方法產生較多感悟,從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發。
2 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經驗繼承方法
2.1 熟諳經典,是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經驗傳承基礎理論修養經典著作讀熟、背熟,這是名老中醫普遍提倡的一項基本功。幾乎所有的名醫都精通中醫經典,特別是下大功夫研讀過《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備要》《溫熱經緯》等基礎性的經典著作[1,2]。
清代醫家徐靈胎主張先學經典著作是學醫的根本,其在《慎疾芻言》中指出:“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任應秋教授曾直言不首先學好《內經》,也就談不到學習中醫。任老在《學習中醫典籍七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我學中醫學的門徑和方法》等反復強調經典重要性。任老還特地撰《〈內經〉十講》從版本、校勘、注解、類分研究、專題發揮、學術思想、理論體系等詳盡闡明學習《內經》的門路,可謂嘆為觀止。名醫姜春華隨父學醫,先讀《四言脈訣》《湯頭歌訣》,后讀《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其父告誡說:“《傷寒》《內經》如四子書,必須扎實學好。尤其是年輕時記憶力好,熟讀背誦對以后有益處。”劉渡舟教授學醫之初,用了3年時間把經典著作系統學習了一遍。他在總結他終生研究《傷寒論》的體會時說:“學中醫要從學習經典入手”,“既要明其義,又要背其文。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金壽山說:“《內經》這部書,是中國醫學的淵藪”,“不學《內經》,猶如無根之萍”。韓百靈說:“《內經》《傷寒》《金匱》要通讀之,不可尋章摘句,以玄其學。”全面領悟經典精神,才能避免“守一隅之說教……”。這些例子都是李老經常教誨我們的。
《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是名醫李老的啟蒙教材,時至今日,經典中的許多段落、名句,李老運用時,信手拈來,朗朗上口。在其經驗繼承中,李老常告誡學生,雖然在大學5年的“院校式教育模式”中,對四大經典有系統的學習,但對其它醫籍幾無顧及,加之上班后,診療工作的繁忙,故對經典的學習,與古代醫家相比,相距甚遠。重溫經典,學習新的未讀經典,對于繼承與學習他的經驗都是必備的理論修養。為達此目的,傳承經驗的學生們,在李老的嚴格要求下,制定自修計劃,深刻理解學習經典著作,并要求書寫讀書筆記,對其中的名段名句要熟練背誦,力爭對經典的理解,達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程度。
2.2 跟隨名醫李振華教授臨證隨診,是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的必要途徑多數名老中醫少年時經過文化和醫學的啟蒙教育后,即步入拜師學徒階段,多一邊侍診抄方,一邊指導讀經,或讀歷代名醫專著,侍診時間一般都在兩年以上[1,2]。縱觀歷史,不論是古代名醫,還是現代名醫,只有多拜名師,方可匯各家之長,才可能成為中醫大家。
據史料記載,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于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后世醫學者稱仲景為“醫圣”,奉“傷寒”“金匱”為醫經,從魏晉至今,他的學說哺育了世代名醫,至今依然是“道經千載更光輝”。金元四大醫家李東垣,幼年就喜愛醫學,曾捐款千金而跟隨張元素學醫。數年后,掌握了張氏的各種醫學技術,創立并完善了“補土派”的理論,為充實和發展中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劉完素自幼聰慧,曾拜陳師夷為師,學成后獨立行醫,聲譽漸隆。朱震亨自幼好學,深入研究《素問》《難經》等古典醫籍,5年后,便能臨證,為進一步提高醫術,他外出浙江,走吳中、抵南徐、達建業,以訪求名師,在44歲時仍拜隨羅知悌學醫。葉天士12歲開始從父學醫,14歲父親亡故,又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葉天士聰慧過人,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拜了17個老師。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解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張景岳幼時從父學醫,13歲時從師京畿名醫金英學習。潛心于醫道,醫技大進,被人們奉為仲景、東垣再生。任應秋幼年讀十三經皆成誦,少年拜師廖季平, 17歲從劉有余學醫,3年卒業,20歲懸壺問世。董建華出身于中醫世家,17歲時拜上海名醫嚴二陵為師。嚴二陵是馳名滬、江、浙一帶的中醫大家,不僅擅長內科,對婦兒雜癥也有獨到之處。在隨師應診的過程中,董建華細心觀察,揣摩,勤思勤問虛心刻苦,日積月累,不僅學到了老師臨床診治疾病的經驗,而且掌握了中醫理論,深得老師的真傳。李老常舉例引證,啟發學生對跟師臨癥的重要性的認識。
李老17歲輟學習醫,共用7年的時間,一邊隨父侍診,一邊攻讀《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7年后獨立應診。25歲于當地出名,35歲于省內出名,40歲在國內中醫界有一定的學術影響。李老現年逾80歲高齡,仍堅持每周有2日臨證診病,學生們跟隨老師侍診。在近兩年的時間內,前一年學生們主要是抄方書寫病歷,后一年主要是學生先初診病出方,后老師再診病出方,二者相互比對,在學生先分析診病與老師差別原因后,再聽教師講解、點評。兩年來的隨師侍診,導師的口傳身教,整理醫案,學生們漸漸對李老臨床診治疾病的辨證論治及用藥規律有了深刻的體會。
2.3 整理名醫李振華教授醫案文獻,是其經驗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李老常講,醫案又稱診籍,脈案,病案,是醫療活動的真實記述,是理、法、方、藥、術綜合運用的具體反映形式,是醫家的臨床經驗和思維活動的體現。習醫、研醫、業醫者必須高度重視。
中醫醫案起源可追溯到周代,據《周禮》記載,當時的醫生已有關于疾病名稱及治療的記錄,《左傳》等先秦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醫家診治疾病的記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扁鵲治療趙筒子、虢太子、齊桓侯醫案及淳于意的診籍。秦漢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各代,醫案記載大量出現,對中醫學術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古今醫案按》記載醫案的重要在于“成案甚多,醫之法在是,法之巧在是,盡可揣摩。”王燕昌在《王氏醫存》中寫道,“名醫之案,各有心得,流傳既久,嘉惠無窮。蓋臨證多則閱歷精,練事深則處方穩,此前賢醫案所以可貴也。”張山雷認為“多讀醫案,絕勝于隨侍名醫,不啻聚古今之良醫,而相與悟對一堂,從上下其議論,何快如之!”可見,醫案不僅是醫家臨床實踐經驗的結晶,也是中醫學偉大寶庫中的瑰寶;既有辨證思維的方法,又有臨床治療的技術;既有供人效仿的成功經驗,又有令人可鑒的失敗教訓;它體現了常見病別具一格的診療技術,又反映了疑難病獨辟蹊徑的高超技藝。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現存醫案有千余例,兩年多來,經驗傳承的學生們先后整理二百余例,主要分為回顧性病歷與前瞻性病歷。對于每份病歷的整理,李老都事必躬親,對于整理后的醫案,李老親自修改,并對典型的每一份病歷都親筆給予點評。兩年多來,李老的醫案得到歸納、分類、系統整理,其臨證經驗也得到了升華。從其臨床用藥,臨證思變,辨證分析,案例分析中,學生們的中醫理論及醫療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啟發。兩年多的實踐證實,整理李老醫案不失為一種經驗傳承的好方法。
中醫學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起源于數千年前的民族醫學,具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其理論延續數千年,除了其卓有成效的臨床療效外,也得益于其思維方法的哲理性、深刻性和現實性,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抽象思維方式。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經驗是其本人在長期診治疾病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其臨證經驗在其一生臨床實踐中的總結,是中醫理論的整體觀、辨證觀在其臨床實踐中的再一次驗證。在實際研究中,如何采取正確的傳承研究方法,對于其經驗傳承尤為重要。上述從4個方面論述了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經驗傳承方法,從近兩年的實踐來看,效果是顯著的。但僅這些方法,遠不能滿足名老中醫經驗傳承方法的需要,我們期望在以后的傳承過程中,努力結合名老中醫本身的學術特點,依照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創立更多、更好的經驗傳承方法。【原標題:老中醫李振華教授經驗傳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