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懷著普濟蒼生的仁愛之心
2012/6/15 12:16: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崔玉衡在開封行醫60年,受益于他的病人不計其數。他德醫雙馨,卻總以普通人的姿態面對世人。崔老先生懷著仁愛之心與新中國一起走過了60年。
他出身于中醫世家,幼年時曾熟讀四書五經和古典詩詞,稍后跟隨父親河南醫科大學著名中醫教授崔雨生學習《黃帝內經》等中醫四大經典和四小經典及各家醫籍。
1949年,20歲的崔玉衡開始跟隨父親在開封市行醫,并參加了開封市中醫公會。在父親手把手的教導下,在醫療實踐中,崔玉衡的醫術逐步得到提高。1950年,他參加了河南省中醫師資格考試,考試成績在全市列第四名。1954年,他作為開封市唯一一名學員參加了衛生部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的學習。畢業后,他奉調至市第二人民醫院工作至今。
60年間,崔玉衡看過的病人數目無法統計。在市二院工作期間,他曾連續許多天每天上午看30個病人、下午看30個病人,夜晚還要加班為病人診治。家中大小事一概由妻子料理,崔玉衡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只要有病人找他,不管自己是在吃飯還是在睡覺,他總是熱情接待,從未表露出絲毫厭煩。崔玉衡知道病人的痛苦,總是想法為病人提供方便。在用藥上,便宜藥能治病他絕不用貴藥,5克藥能治病他絕不用10克。許多病人臥床不起,他便趕到病人家里,無論是烈日酷暑,還是三九嚴寒。
回顧自己行醫60年的風雨歷程,崔玉衡說:“當醫生,應以救治病人濟世為懷,醫術上要精益求精,心里要為病人著想,能給病人一點方便,就一定想法方便病人。”
崔玉衡說,醫生自古就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三國硝煙中有華佗的身影,因為他的偉大,所以人們都喜歡用“華佗再世”來贊頌后世杰出的醫生。古語說的“醫乃仁術”、“蒼生大醫”等,就集中表達了醫學的仁愛、仁慈和仁義觀。歷代醫學名家都是推行仁術的典范,皆以“普濟蒼生”為己任,終生不渝,從而成為祖國醫學的優良傳統,時刻激勵著后世醫生繼承并發揚“仁術”觀,潛心修德。
崔玉衡認為,醫生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對病人充滿熱心和同情心,對工作充滿責任心。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醫生是專業技術人才,但也是服務者。為誰服務?為病人服務。病人可以選擇醫生,醫生卻不能選擇病人。醫生應本著“一切為病人為中心”的原則,無論病人富貴貧窮、善惡好壞,都一視同仁,真誠以待,給他們以精心治療和細心照顧,激勵他們戰勝病魔。中醫有句格言叫“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就是說醫生把病人的病痛看作是自己的病痛,如此必然處處全心全意為病人著想。做醫生不僅要醫治患病的身體,還要醫治受傷的心靈。如果醫生能理解病人,給病人以治療的信心,從內心深處關心他們,即使是不治之癥也能延長病人的生命。
另外,崔玉衡還談到,潛心修德的同時更需要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光有救死扶傷之心,卻沒有治病救人的本事可不行。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醫生,須從早日解除病人痛苦、治好疾病出發,刻苦鉆研。求教于書本,不斷豐富理論知識;求教于同行,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求教于長者,取其精華,增長才干;求教于實踐,不斷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崔玉衡雖已年過八旬,但他每天仍堅持看一個半小時的書。
上世紀80年代,河南省衛生廳曾連續3次請他去省中醫研究所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離不開他的病人,離不開他執著奮斗了一輩子的中醫事業。
“醫院不是為特權服務、為金錢服務,而要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毛澤東說過的這句話讓崔老先生永遠銘記。他說,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在物質化社會里,醫生只有不為名利所累、不為金錢所動,時時懷著一顆無私奉獻、普濟蒼生的仁愛之心,才能履行好醫生的神圣職責!驹瓨祟}:時刻懷著普濟蒼生的仁愛之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開封日報 20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