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始人、國醫大師、風濕病學界泰斗婁多峰教授向記者闡述風濕病學科‘虛邪瘀’理論
河南風濕病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河南中醫學院教授,婁多峰之子,婁多峰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婁玉鈐,在發布會上發言
6月9日,河南風濕病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今年3月18日于云南省昆明市召開的2011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獎勵頒獎大會上,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始人、國醫大師、風濕病學界泰斗婁多峰教授主持的“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課題,榮獲本屆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這份大獎不僅是河南風濕病醫院學術水平得到中醫界肯定的標志,更意味著婁多峰及其學術傳承人婁玉鈐(現河南風濕病醫院院長、婁多峰之子)、婁高峰等人歷時30年創立的以“虛邪瘀”為核心的中醫風濕病學科體系,正式得到國內外中醫藥學界的一致認可,成為2000多年中醫學發展史上一個新生的中醫學流派。
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對此給予極高的評價:“婁多峰等人關于風濕病‘虛邪瘀’學科體系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中醫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綜合性進展,臨床實用性強,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中醫風濕病學科發展,是2000多年以來中醫治痹(風濕病)史上的一個創舉,屬國際領先水平。”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婁多峰就提出了風濕病的基本病因病機為“虛邪瘀”的新觀點。之后,婁多峰父子兩代人經過30年的潛心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風濕病“虛邪瘀”學科體系,進行了5大創新:首次提出并闡明了風濕病的病因為“虛邪瘀”;首次提出并闡明了風濕病的病機為“虛邪瘀”;創立風濕病“虛邪瘀”辨證方法及效方;確立“虛邪瘀”理論指導下的治則和治法;確立風濕病治未病的四大環節。
這5大創新,為中醫風濕病學奠定新里程碑。完善的基本理論及系列技術操作規范,支撐起了一門新興的臨床學科——中醫風濕病學。該研究的系列成果已經被收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規劃教材、創新教材。
2012年3月,“基于‘虛邪瘀’理論的風濕病學科體系建立及相關研究”課題榮獲2011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這是婁多峰教授等在發現風濕病重要規律(詳見風濕病基本病因病機模式圖)基礎上,取得的重大成果。
據了解,2000多年前,中醫已經有了風濕病的相關記載。近年來,風濕病學科已經發展成為重要的臨床學科,但是其學科體系一直沒有建立和形成。因為風濕病的病種多樣、病機復雜、臨床表現不一,所以眾多醫家往往根據自身的經驗,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等方法診治風濕病,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認識,不能保證療效,難以形成符合風濕病自身規律的學科體系。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億萬風濕病患者正在飽受風濕病的折磨和摧殘。據河南省風濕病醫院院長婁玉鈐介紹,風濕病是一大類具有運動系統慢性疼痛表現的疾病,包括100多種疾病。美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綜合醫院就診的患者中約10%為風濕病及相關患者,我國也在接近這一水平。婁玉鈐等主持的一項關于風濕病的大型流行病調查結果顯示,風濕病的發病率高達14%,即在100名自然人中,就有14名風濕病患者;而在風濕病患者當中,有13%的人因此而殘廢。
對于“國醫大師”、“風濕泰斗”婁多峰而言,他從立志攻克風濕病至今已經60年!風濕病“虛邪瘀”學科體系的建立,如同撥云見日,為中醫風濕病臨床醫生戰勝風濕病頑疾的“金鑰匙”。這一學科體系不僅辨證方法簡單科學、易于操作,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深受中醫、中西醫結合風濕病診療學者的歡迎。
這一學科體系的建立,不僅為中醫風濕病臨床醫生戰勝風濕病頑疾指明了方向,而且,對于億萬飽受痛苦煎熬的風濕病患者來說,風濕病防治理論和方法的重大突破,無疑讓他們看到了徹底擺脫風濕病折磨的曙光!
婁玉鈐說,目前他們已經確立了下一個十年的科研規劃——在學科體系已經建立的前提下,將研究的方向對準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每一個具體的病種,找出其中的特殊規律,研究出對每一個具體病種的效方。婁玉鈐滿懷信心地說:“我們的進程將會更快!”【原標題:發現風濕病重要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