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是一個謎一樣的傳奇人物,他經商成巨富大賈,從政成顯赫的丞相,為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商人從政而業績卓著者。他經過商,攝過政,打過仗,編過書,是秦完成最后統一的大功巨。
善投機,會取巧,最懂生意經。深諳商業與政治的關系,這是他致“富”的秘決。不懂呂不韋就不懂中國商人。
秦始皇第一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特別是在完成最后的統一大業中.呂不韋的歷史地位與功績是不可忽視的。
呂不韋約生于公元前290年至280年(趙惠文王九年—十九年)之間.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他的家世無史可考。成年后的呂不韋奔走于各國做生意,后來經商到了韓國,成為“家累干金”的“陽翟(今河南禹縣)大賈人”。
公元前265年,即秦昭王四十二年,呂不韋到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遇見了做為趙國人質的秦公子異人。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秦昭王的孫子,異人的生母夏姬不受寵愛,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又排行居中,倍受冷遇,被送往趙國當人質。身處異國,處境自然很危險,秦國又多次進攻趙國,所以,趙國對異人很冷淡,異人的生活極其拮據。呂不韋見而“憐之”,并以生意人的眼光看待異人,認為“此奇貨可居”,決定用金錢幫助異人謀取王位繼承人的資格。為此,呂不韋曾回家和父親商議,他問父親“耕田能獲幾倍利?’父親回答說:“能獲十倍利。”又問“經營珠玉又能贏幾倍的利?”回答說:“能嬴百倍的利。”再問“幫助立一個一國之主,能贏幾倍利?”父親說:“能贏無數的利。”呂不韋因而得出結論,“現在努力耕田,不見得能吃飽穿暖,而幫助立一個國君,得到的益處,則可以傳之后世,這種有大利可圖的好事,值得去做。”從此,呂不韋棄商從政,由商界進入政界,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呂不韋先去拜訪異人,聲稱能叫異人飛黃騰達,異人不信。目不韋便說:“你不知道,只有使你先發達了,我才能發達。”呂不韋分析情況,認為“安國君寵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可異人長期客居在外,關系疏遠,且境況不好,沒有能力孝敬長輩和結交賓客。于是,呂不韋拿出“干金”,送異人“五百金”,讓他結交天下諸侯賓客,另“五百金”購買“奇物玩好”,準備西游秦國,活動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呂不韋首先走華陽夫人姐姐的門路,通過其姐“以物獻華陽夫人”,并說異人如何賢明,“以夫人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華陽夫人聽了心中“大喜”,對異人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其姐便進一步勸說華陽夫人立異人為繼承人。她說:“女人得寵靠的是姣美的容貌,可是容顏易老,一旦年老色衰便會失寵。要想永保受寵的地位,最好的辦法是乘受寵時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可是你沒有親生兒子,應該及早在眾公子中選一位合意的。如今異人賢德有加,而他的地位又不突出,他的母親也不受寵,如果你立他為太子,他會終生感謝你,你的地位也就保住了。”呂不韋的多次游說與賄買獲得成功,華陽夫人被說動了,安國君終于同意,“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確立異人為王位繼承人。在趙時,呂不韋寵愛的一個美貌的歌舞姬,異人十分愛慕,呂不韋就把她送給了異人。不久美姬便生下一子,取名政,這就是后來的秦始皇。公元前255年,異人與呂不韋由趙歸秦,呂不韋讓異人穿楚服去進見華陽夫人,因華陽夫人原籍楚國。果然,華陽夫人非常高興,當場叫異人改名為子楚。
公元前250年,安國君即位為秦孝文王,子楚為太子。但安國君登上寶座三天就去世了,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呂不韋任相邦(宰相),封“文信侯”,自此開始,泰國的軍政大權開始掌握在呂不韋的手中。然而,子楚即位后三年又死了,年僅十三歲的太子政(即贏政,秦始皇)繼位,呂不韋再次出任相邦,號稱“仲父”,輔孤理政,穩定了秦國政局。
此時的泰國經幾代人努力,已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由秦來完成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呂不韋任相邦后,仍然堅持用兼并戰爭來實現統一,并在軍事理論上給以論述。他主編的《呂氏春秋》指出兼并戰爭的不可避免,強調秦國發兵是“討暴安良”的義兵,闡述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以及隨敵情變化制定戰略戰術等。但當時的六國還有力量同秦國抗衡。公元前249年,莊襄王元年,東周君糾集各諸侯國發動了進攻,“東周君與諸侯伐秦,王使相國帥師討滅之。周既不祀,周比亡”。呂不韋親自率兵擊退這次進攻,攻滅了東周、“盡入其國”,“東西周皆入秦,周既不禮。”從此,東周君滅亡了,這不僅是東周最后一個屬國的滅亡,也使秦取得了河南(今河南洛陽)等通往東方的戰略要地,而重要的是結束了延續八百年的天下共主的所謂正統的最后統治,秦一統天下的合法地位得以確立。
接著,呂不韋又積極進攻,一鼓作氣,派蒙驁東伐韓,取得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秦的邊界逼近魏的大梁(今河南開封),建立了三川郡(黃河、洛水、伊水之間),中原的心臟地區從此為秦所占有。公元前249年至248年,秦完全占有了韓、魏上黨郡(今山西東南部),并北向攻趙,設置了太原郡。至此秦占有了太行山以西地區,進出太行山的要道控制在秦的手中。
公元前244年,呂不韋代理朝政后,并不滿足已取得的勝利,又派蒙驁攻韓,取得十三城。次年又攻魏取二城。第三年兵分三路向魏進攻,共取得二十城,設置東郡。魏都大梁已處在秦的三面包圍之中。公元前241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秦國又一次打敗了五國合縱攻秦。公元前238年,秦又攻取了魏的垣、蒲陽,這樣便擴大了東郡,使東郡從三川郡以東,沿黃河南岸向東邊伸展,橫插在趙、魏、齊三國之間。從此、秦的領土就和齊相接,這就截斷了趙與韓、魏兩國之間的聯系,造成了秦分割三晉,可以各個擊破的有利形勢,為最后滅掉韓、趙、燕、楚、齊打下堅實的基礎。
兼并戰爭的節節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東方六國,它們再也沒有力量來阻擋秦統一了,作為即將統一中國的秦國的相邦呂不韋,必然要研究思考完成統一的軍政策略,以及如何統治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問題c因此呂不韋組織人力,集中賓客三干人,令其著書立說,于公元前239年,編寫成《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言,“以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故而《呂氏春秋》被人稱為“雜家”。但它龐而不雜,融匯儒、道、墨、法、兵、農、名等諸子各家學說,有取有合,兼容并包,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思想體系,反映了呂不韋的政治思想學說。
隨著戰國末年各學派逐漸統一的歷史趨勢的出現,呂不韋主張博采眾長.“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即不拘一家取長補短,突破各學派排斥異說、定于一尊的做法、建立一種新的統一的思想體系。按照這一指導思想,《呂氏春秋》承繼了儒家“德政”和“重民”的思想,摒棄了儒家一些不切實際的空談;批判墨家的“非攻”,“救守”,卻贊同墨家“尊師”,“節葬”的主張;吸收法家的“變法”、“耕戰”、但反對法家一味地強調“嚴刑峻法”。由此看來,《呂氏春秋》對各家學派的取舍,是以如何有利于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為標準的。雖然《呂氏春秋》融合百家有縫綴痕跡,前后矛盾,重復,但這種建立思想體系的方法卻包含有科學、合理的因素,也給入以啟示。
呂不韋在政治上主張結束分裂,謀求建立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呂氏春秋》認為戰國之所以成為一個“亂世”.是由于“詐術并行,攻戰不休”的分裂割據局面造成的。為此,提出“一則治,兩則亂”的觀點,把國家的統一還是分裂同社會的治亂安危聯系在一起。這樣,《呂氏春秋》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最要緊的是擁立“新天子”,重建以天子為首的統一王權,以結束分裂割據的狀況。而為了政令的統一,呂不韋還主張實行中央集權制,即所謂“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執一”就是中央集權制。如何實現中央集權制,呂不韋認為必須建立一套新的統一的封建等級制度,即“正名分”并把這當作是控制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在施政方針上,呂不韋傾向于“德治”,輔以法治。他把行德、義放在首位,否定法家的單純強調刑罰。這實際上就是軟硬兼施,政治說教與暴力鎮壓相結合的統治方法。對法家所提倡的君主必須有“權勢”,懂“君術”’他表示贊同,但《呂氏春秋》卻說:“大圣無事而千官司盡能”,勸君主“清靜無為”,不必事事躬親,讓臣子去竭誠盡力。這種看似矛盾,既強調君主集權,又力勸君主無為的虛君實臣的主張,實際上正反映了當時秦國政治生活的矛盾,兩者的統一也說明,是呂不韋現實中的政治需要,當然,后來事情的發展走向了他愿望的反面,這是他所始料不及的。
公元前237年,呂不韋被秦王政宣布與一起宮廷政變有牽連,而下令免相,出居封地河南(今河南洛陽),第二年又下令把呂不韋流放蜀地。不久,呂不韋在流放途中“飲鴆(毒酒)而死”。
呂不韋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出身商人而成為政治家、思想家的一代奇人,他兩任相邦,積極推進統一全國的事業。“秦滅六國,蓋始于魏冉,而成于呂不韋、李斯。”這個評價是中肯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秦始皇的統一中國與呂不韋的功業是有密切聯系的、同時,為了給秦的統一事業作輿論準備,他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索,創立了新的統一學說,在我國古代政治思想中增添了新的內容。雖然作為商人的呂不韋邁上政治舞臺后,不免貪求利益和權勢,但他對秦的統一事業是有突出貢獻的,他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原標題:呂不韋:詩人富而謀國】